庆馀,原名陈嘉馰,清代诗人
陈嘉馰是清代的诗人。
陈嘉馰(1850年—1885年),字庆馀,广西荔浦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6岁随父母逃荒到广西,靠父母打工度日。他的生活贫困,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因此12岁便开始劳动。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在14岁丧父后,陈嘉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庆馀,原名陈嘉馰,清代诗人
陈嘉馰是清代的诗人。
陈嘉馰(1850年—1885年),字庆馀,广西荔浦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6岁随父母逃荒到广西,靠父母打工度日。他的生活贫困,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因此12岁便开始劳动。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在14岁丧父后,陈嘉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注释】 1、擢:提升。2、登:升官。3、数卌年:二十四年。4、忧国忘家:为国家忧虑,忘记了自己的家庭。5、到今:至今。6、沧海横流:国家动乱不安。7、匡扶:挽救。8、充:担任。9、讲席:教学的场所。10、下士:一般的人。11、云报:报答。12、耳提面命:当面指教,恳切地教导。13、想象:回忆。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所作
陈嘉馰是清代的诗人。 陈嘉馰(1850年—1885年),字庆馀,广西荔浦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6岁随父母逃荒到广西,靠父母打工度日。他的生活贫困,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因此12岁便开始劳动。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在14岁丧父后,陈嘉馰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陈祖煊是清代的诗人,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陈祖煊,字亦韩,号见复,出生于江南地区的常熟人。他是一位学者和文学家,雍正元年(1723年)被举人选拔,但因身体原因并未参加殿试。此后,陈祖煊回到家乡闭门读书,几年后,受到雍正皇帝的诏令,广开书院,许多大官争相延聘他前去教书。尽管他未参加殿试,但他通过其他途径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陈祖煊的作品以诗歌为主
陈景周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以下是对陈景周的介绍: 1. 生平背景 - 基本信息:陈景周,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他于道光十四年举人,且遍读经史百家及道藏、释典,诗词、骈体文皆有涉猎。 - 仕途经历:除了诗歌创作,陈景周还曾担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之举。后因忤大吏而归,以请赈饥民之事闻名。 2. 文学成就 - 诗歌风格
陈光煦,字学黯,号菽原,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南京江宁法政学堂。他是近代中国特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致力于盲哑教育事业,尤其在其兄陈子安担任南京市立盲哑学校校长期间,他放弃了原本可以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机会。 陈光煦的教育背景扎实,他曾在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后来又进入南京江宁法政学堂进一步深造。他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哥哥陈子安的深远影响,陈子安精于书法,与陈光煦师友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