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卿,原名廉泉,清代诗人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
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
1894年中举人。
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
同 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生卒年:?-?
惠卿,原名廉泉,清代诗人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
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
1894年中举人。
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
同 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生卒年:?-?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鼓瑟湘灵有积哀,过江风貌敢言才。 - 解释: 湘灵(湘江女神)因悲伤而鼓瑟,其音乐之哀伤穿越江水传到我所在之地。 - 赏析: 诗中通过“鼓瑟湘灵”和“过江风貌”描绘出一种悲怆的情感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湘江女神的同情与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在异地的感受。 2. 词人从古多情思,鲛泪千行换酒来。 - 解释: 自古以来的词人都有深情的思念
这首诗是诗人丁未七月十五夜与连仲甫和小万柳堂的宴集之作。以下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淞波一曲隔尘凡,寂寂松关夜不缄。"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条淞江波涛在夜色中流淌,仿佛隔开了尘世的繁华,静谧的松林关口夜晚没有关闭。” 其中,“淞波”指的是淞江的水波,“隔尘凡”意味着远离世俗纷扰。 "江上空亭饶水竹,坐中明镜看风帆。" 这句诗的意思是“江上那座空亭周围生长着茂盛的水竹子
《寒厓集题词代芝瑛二首·其二》是清朝诗人廉泉的作品之一。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翻译:北极孤冈阁似拳,鸡鸣古堞翠微巅。斋堂散学清如水,短梦金陵忽半年。 1. “北极孤冈阁似拳”: - 注释:北极指的是北方极点,孤冈指孤立的山峰或高地,阁似拳形容建筑如同拳头般紧凑。 - 赏析: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荒凉的高山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象征着孤独与坚强。 2. “鸡鸣古堞翠微巅”: -
注释: 胡汀鹭藏有纳兰容若、顾梁汾书扇二叶,因画贯华阁图,征题。寒厓要余同作三首其一: 注释: 萧然:形容寺院寂静空荡。 关:关隘,这里指寺庙。 眼:目光。 欲沉山:想使山都沉没。 数行淡墨关风谊:用几行淡淡的墨水画出了有关风雅的意味。 迁客:被贬谪的人。 乌桓: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竟赐环:终于得到赦免。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贯华阁图为题材。画面上是一片寂静空荡,云起欲沉山的情景
【注释】1. 丁未: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2. 小万柳堂:在京城长安,是诗人的住所。3. 诗思:指诗人作诗时的感受。4. 沧洲:指太湖,这里泛指湖光山色、自然景色。 【赏析】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在小万柳堂宴饮,观赏花草丛中球门,一水当门,寓公居处,环境优美。颔联以“茗”字为诗眼,点明宴会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品茗的喜爱之情。颈联写诗人观景赏景,欣赏美景,心情愉快。尾联写诗人感叹人生短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诗是纳兰容若的《画贯华阁图》三首之一,胡汀鹭收藏有纳兰容若、顾梁汾书扇二叶,因画贯华阁图,征题,寒厓要余同作三首。“其三”指的是第三首。这首诗是诗人在友人的邀请下为画贯华阁图而作。全诗以“情痴”,写画人“伤心未许俗人知”。“情痴”即指画家对贯华阁图的痴迷。“伤心未许俗人知”,意思是说,这幅画是画家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才完成的,但世人却不懂欣赏
这首诗出自《感怀四首(其三)》,是晚清政治家、实业家盛宣怀的挽联。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盖棺定千秋,未竟厥施,公为实业开山祖 - 盖棺:指人死之后,棺材盖上。 - 定千秋:意味着决定在历史上留下长久的影响。 - 厥施:他的事业或功绩。 - 实业开山祖:指的是开创了实业事业的创始人,这里特指盛宣怀。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盛宣怀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事业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兴到且倾燕市酒,悲来拒识陇头弦。 哪堪重踏西城路,寒食招魂忆二贤。 注释: 兴到且倾燕市酒:兴致来了就倒满燕市的酒,形容心情愉快。 悲来拒识陇头弦:悲痛的时候却无法分辨出那悠扬动听的陇上之音,这里指思念故乡的琴声。 哪堪重踏西城路:怎能忍受再次踏上西城的路途。 寒食招魂忆二贤:在寒食这天举行招魂仪式以怀念这两位英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两位烈士的哀悼之情。首句“兴到且倾燕市酒”
“造化为师非想天,流传名迹压耕烟。丹崖拔地一千尺,沧海闻钟五百年。” 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历史的沉淀,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壮丽与人世间的沧桑,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造化为师非想天”,意指大自然具有无尽的创造力和智慧,其法则超越了人的思考;次句“流传名迹压耕烟”则揭示了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伟大,还历经岁月而不朽,它们的存在感如同耕烟一般,压得人们无法忽视
注释:寒潮的阴霾遮蔽了视线,仿佛有数重障碍。有人收拢泪水并安慰我,说我心胸宽广。近来我的诗境谁又能领会呢?只有独自在寒山寺里听钟声。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寒厓集题词”为题,抒发了自己孤独、凄凉的情感。首句描绘了一幅寒潮遮障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第二句则通过“收泪说心胸”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坚定和豁达。而第三句则揭示了诗人的寂寞和无奈,他感到自己的诗境无人能理解
清浙江瑞安人,字叔容,一作叔颂,号缦庵。 光绪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历官湖北候补道。 二十一年,参加上海强学会,曾上疏指出朝政壅蔽之患,在于不通中外之情与上下之情。 通训诂,工诗。 有《瑞安百咏》、《缦庵遗稿》。 生卒年
杨兆望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和作品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对杨兆望的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字号生平:杨兆望,字飱秋、又字渭渔,号古生,福建邵武人。他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进士,道光年间官至广平府知府。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官场的转变,期间曾师事吴贤湘,并手校二十四史。 2. 诗歌创作 - 代表作品:杨兆望的创作涵盖了多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