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道,原名干文传,元代诗人,生于公元1276,卒于公元1353
元平江人,字寿道,号仁里,又号止斋。
十岁能属文。
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同知昌国州事。
累升婺源知州,改知吴江州,所至皆有善政。
顺帝时预修《宋史》,书成,擢集院待制,以礼部尚书致仕。
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所取士后多知名。
为文务雅正,尤长政事。
有《仁里漫稿》。
生卒年:1276-1353
寿道,原名干文传,元代诗人,生于公元1276,卒于公元1353
元平江人,字寿道,号仁里,又号止斋。
十岁能属文。
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同知昌国州事。
累升婺源知州,改知吴江州,所至皆有善政。
顺帝时预修《宋史》,书成,擢集院待制,以礼部尚书致仕。
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所取士后多知名。
为文务雅正,尤长政事。
有《仁里漫稿》。
生卒年:1276-1353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1.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 描述了在灵岩登天的平山的途中遇到柳道传,并因此创作了诗歌。 2. 范公命世才,志欲清禹甸。 - 提到范公(范仲淹)具有出众的才能,他的志向是清除天下的污垢。 3. 高名冠礼闱,直道行谏院。 - 表明范公的名字高居礼部之巅,他直言不讳地行走于谏院中。 4. 气节凛霜柏,精神烂岩电。 - 赞扬范公的气节犹如霜打的柏树那样坚贞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和柳子玉登高》一诗,全诗如下: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龙门快先登,卓笔喜遥见。 山形如罘罳,回合护台殿。 一宿赞公房,莲花催晓箭。 芳题勒岩壁,清饮却歌扇。 平生子长游,奚暇论封禅。 纪行诗固奇,属和语多谚。 真同雩咏归,宁狂不为狷。 识琴谁似邕,知玉莫如卞。 注释: -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从灵岩寺登天平山,途中遇到柳道传,于是吟诗相和。 - 龙门快先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灵岩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画面。 首联“两峰阊门西,突兀俯众丘”描绘了灵岩山的壮观景象。阊门是苏州古城墙东面的一个城门,此处指的是苏州的西门。诗人通过对山峰和众多丘陵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昔年歌舞地,潺湲水空流”则转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这里提到了昔日繁华之地,如今只剩下潺潺流水和空荡荡的回忆
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平山游览时的所感,描绘了山间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美丽。 首句"苍壁屯云戟卫森",描述了天平山的高大雄伟。"苍壁"指的是山的颜色,"屯云"则是指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戟卫森"形容山峰如守卫一般矗立。这一句描绘出天平山高耸入云、云雾缠绕的壮观景象。 第二句"白云入户衮衣临",描写了山中的景色。"白云"指山上的白色云彩,"入户"则形容其飘然若仙,仿佛随时都会飘进人的生活
注释: 桑梓未能志楚甸:我原本想为家乡建功立业,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琴书已久住吴门:自从我在吴门定居后,就一直在弹奏书籍,过着隐居的生活。 悠悠江海风烟隔:江海的风烟隔断了我们的视线,让我无法看到家乡的方向。 知是夕阳何处村:我不知道夕阳下的那个村庄在哪里,只能感受到它已经远离了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吴门生活多年,却始终无法忘怀家乡的情怀
【注释】 敬题范文正公所书伯夷颂卷尾:敬题,敬仰地为……题字。伯夷,春秋时期的一位贤人,名孤竹君,字伯夷。他因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后被尊为“义伯”。天章,指《尚书》中的《尧典》,传说中尧让天下于舜前,舜辞让不受,退而耕于历山之下,故以退之喻之。 译文: 孤竹君身为历代的楷模,范仲淹亲手书写了退之的文章。 不知道当年挥动毛笔的时候,是否如同论道天庭一样? 赏析:
范公命世才,志欲清禹甸。 高名冠礼闱,直道行谏院。 气节凛霜柏,精神烂岩电。 常怀天下忧,每恨党锢传。 买田赡贫族,貤恩贲幽竁。 致君岂无术,不采羞自荐。 身未安朝廷,勋已树方面。 稍亏一篑成,俄感两楹奠。 相业贻后昆,源深流益衍。 峨峨天平山,先茔神所恋。 灵斿溯天风,□捷百夫牵。 堂高庙貌尊,寺近法轮转。 帘静香更清,庭幽香逾茜。 侯邦秩春祀,辟户丹青绚。 系牲有丰碑,孰敢易以面。
两峰阊门西,突兀俯众丘。 昔年歌舞地,潺湲水空流。 岿然白云祠,祀事久益修。 尚书献纳后,聊复吴中游。 东阳二佳士,并驱驷玉虬。 相从泉石间,共赏花竹幽。 振步极玄览,万象输吟眸。 笑语落空谷,转觉吾生浮。 登高固能赋,一洗千古愁。 日暮微风发,山气凉如秋。 老禅亦好事,款曲邀人留。 清泉出岩窦,浊醪过墙头。 吾曹亦何幸,去去同仙舟
晋代诗人:周恢。 字弘武,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是西晋时期的一名官员和诗人。他的才华横溢,与潘岳、陆云、左思、和郁等并称为“二十四友”之一。在西晋时期,周恢担任过常侍,并在惠帝即位后趋附于贾谧,成为了“二十四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