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嗣初,号怡庵。
生十月,父陈汝言坐法死,遗书数万卷,母吴氏躬织以资诵读。
稍长,从王行、俞卓木学,贯穿经学,人呼为“陈五经”。
事母至孝。
洪熙元年初开弘文阁,以杨士奇荐召翰林五经博士,预进两朝实录,进检讨。
逾年,引疾致仕。
继以文章擅名,多闻故实,为后生所宗仰。
有《耕乐集》、《怡庵集》。
生卒年:1370-1434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嗣初,号怡庵。
生十月,父陈汝言坐法死,遗书数万卷,母吴氏躬织以资诵读。
稍长,从王行、俞卓木学,贯穿经学,人呼为“陈五经”。
事母至孝。
洪熙元年初开弘文阁,以杨士奇荐召翰林五经博士,预进两朝实录,进检讨。
逾年,引疾致仕。
继以文章擅名,多闻故实,为后生所宗仰。
有《耕乐集》、《怡庵集》。
生卒年:1370-1434
诗句释义 1 秋夜雨中怀孟端:这句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雨夜中怀念某人(孟端)的情景。 2. 愁云接地阴,城漏更沈沈:这里的“愁云”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忧愁或思念之情。而“城漏声沉”则描绘了夜晚城楼上传来的滴漏声,显得深沉、漫长,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感。 3. 寒雨惊秋尽,残灯入夜深:这句诗通过描述“寒雨”、“秋尽”和“残灯”等意象,展现了一个深秋夜晚的景象。其中
乌夜啼 宫井乌啼宫树碧,月色生寒露华白。 哑哑不断深夜闲,明朝车马天际还。 绿窗美人欢不寐,未晓凝妆贴珠翠。 赏析: 《乌夜啼》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无名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夜晚,宫井里的乌鸦在叫,宫树上挂着的树叶也显得格外碧绿,月光下,露珠晶莹洁白。然而,这个美好的夜晚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宁静和愉悦,反而让他感到更加孤独和寂寞。 首句“宫井乌啼宫树碧”,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宫景图
《偶成三首》是南宋学者邓肃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以简洁的言辞,描绘了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下面是对这三首诗的详细解读: - 第一首:描述了诗人在蘋浦凉风的吹拂下,一边钓鱼一边吟诵新作诗歌的情景。诗中的“苹浦”指的是江边的一个水塘,而“凉风”则带来了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这里的“袅鬓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随风飘动的发丝,而“钓兼得赋新诗”则展现了他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和灵感的能力。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渔父生活的诗,主要通过描写江边的景象和渔父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渔父辞:渔父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职业,指的是以捕鱼为生的农民或渔民。这里的“辞”可以理解为“生活”或“生活状态”。 2. 江柳阴,江水深,钓船不到江之心。这句诗描绘了江边柳树成荫,江水深邃的景象,而渔父的船只却并未驶向江心深处。这可能暗示了渔父对生活的满足和宁静
诗句原文: 岚翠霏霏湿涧萝,青山应喜我来过。 莫教杜宇催春去,花落东风已自多。 我们逐句进行详细翻译和赏析: 1. “岚翠霏霏湿涧萝”:描绘了一幅清新而宁静的山间景象,岚气缭绕,绿意盎然,涧边的苔藓湿润如丝,增添了几分生机。这里的“岚翠”指的是山间的云雾与青翠树木交织而成的美景,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2. “青山应喜我来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喜爱。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
【注释】 ①呈:进献。 ②内阁诸老,指朝廷大臣和学士官员们。 ③可堪金屋备词臣,意谓我年老病弱,不堪担任词臣。金屋:汉代董仲舒的故宅,他曾任博士,因居处华丽,被人称为“金屋”。词臣:古代称在皇帝左右侍从、顾问、起草诏命等职的人。 ④东风是处花开落,意谓春天来临时,到处都是盛开的花,也有凋谢的花。 ⑤羲和:传说中太阳驾车之神,春神。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
【注释】 香帏:指女子卧室。金剪:古代用金做的剪刀,比喻珍贵之物。玉门关外:泛指西北边疆地区。不胜:承受不住。 【赏析】 “题月下裁衣图”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以女子深夜起工裁剪为线索,通过她对远方亲人思情和边塞寒凉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感情真挚而含蓄蕴藉。首句写闺房内的情景,次句写闺房外的情景,第三句写闺房外所见所闻,末句写闺房外的气候感受。
紫陌轮蹄蹴暖尘,野猿啼处尽游人。 相逢共道看花去,径草谁怜也得春。 注释与赏析 诗句注释: - 紫陌: 指京城的道路,常被用于指代繁华的都城或官场之路。 - 轮蹄: 形容车辆众多,尘土飞扬。 - 蹴: 踏、踩的意思。 - 暖尘: 尘土被车马踏起后变得暖和,通常用来形容人多或热闹的场景。 - 野猿: 山林中未驯化的猴子。 - 啼: 叫,声音。 - 尽: 全部,无遗。 - 游人: 游客或行旅之人
注释: 杜宇,指杜鹃鸟,春天时鸣叫。 春尽,指春天结束。 杨花,指柳絮。千里,指很远。 罗幕,指丝织的帷帐。 任教,意为任凭。双燕,指燕子。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首句“杜宇一声春尽”中的杜宇指的是杜鹃鸟,在春天结束时会发出叫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第二句“杨花千里人归”中的杨花指的是柳絮,千里指的是距离遥远,表达了人们在春天结束之际纷纷归家的情景。
【注释】: 题画:题在画上的诗。 鸟散江村社鼓,花摇酒市风帘。 曾记踏青归去,香罗着雨廉纤。 【赏析】: 此为一幅写景小品画的题诗,描绘的是一幅江南水乡清明时节踏青归来的场景。 “鸟散江村社鼓”,说的是清明这天,江南水乡的人们聚集在乡村的庙里听打鼓声,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花摇酒市风帘”,指的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到城里的酒馆喝酒作乐,街上的酒店挂起了风铃,随风摇曳,十分热闹。 “曾记踏青归去”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肇,号清澜。 嘉靖举人,授教谕,历信阳知县,以母老辞归。 专精著述,尤精于理学。 著《学部通辨》,谓阳明之学乱道误人,赞朱熹、陆九渊之说。 又有《皇明通纪》、《治安要议》、《滥竽录》、《乐府通考》。 生卒年
陈荐夫,原名邦藻,字幼孺,号冰鉴,是明代的著名诗人。 他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六月十三日,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其一生虽经历了坎坷,却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作品。他出生于闽县(今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附近),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文风鼎盛,为他后来的文学成就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陈荐夫的诗才出众,善作六朝文,他的诗歌风格工丽,有着中晚唐之风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嗣初,号怡庵。 生十月,父陈汝言坐法死,遗书数万卷,母吴氏躬织以资诵读。 稍长,从王行、俞卓木学,贯穿经学,人呼为“陈五经”。 事母至孝。 洪熙元年初开弘文阁,以杨士奇荐召翰林五经博士,预进两朝实录,进检讨。 逾年,引疾致仕。 继以文章擅名,多闻故实,为后生所宗仰。 有《耕乐集》、《怡庵集》。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