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止,原名郑梴,明代诗人
郑鄤(1594年—1639年),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横林人。
郑鄤是明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与父亲郑振先一起,跟随东林学派讲学,并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因上疏弹劾宦官集团而遭贬外调。尽管遭遇了政治挫折,郑鄤并未放弃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其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谦止,原名郑梴,明代诗人
郑鄤(1594年—1639年),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横林人。
郑鄤是明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与父亲郑振先一起,跟随东林学派讲学,并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因上疏弹劾宦官集团而遭贬外调。尽管遭遇了政治挫折,郑鄤并未放弃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其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江南曲其一 梴字叔□,枋之从父兄也。 梴字叔□,枋之从父兄也,其名与事迹不详。据《江南曲·其一》记载,此人可能是郑梴的从父兄。郑梴,明代文学家,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云: 移舟西来泊花底,藕花染红苹叶紫。 拾苹犹恨苹无根,采莲却喜莲多子。
《拟古二首》逐句释义及译文 诗句 孤斋悄无人:在寂静的书房中,没有其他人。 绛烛夜吐芒:夜晚,绛色的蜡烛发出光芒。 羽虫忽飞来,投火欲自戕:忽然有虫子飞来,想跳入火中自尽。 知为明所误,曷不务韬光:明白自己被误解,为什么不保持谦逊? 子封愿封留,淮阴喻弓藏:像周武王被封留一样,淮阴侯韩信被收捕。 法戒既昭然,昧者何茫茫:法律的戒命已经明确,糊涂的人为什么还不明白? 高山有白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要抓住重点诗句的理解赏析,如“秦筝”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借指女子弹奏的哀婉动人的琴曲;“凄凉”“累累孤臣操,咽咽嫠妇吟”,表现了乐曲的凄切与哀怨;“晨霜为之寒,浮云为之阴”,写乐声使环境气氛更加寒冷阴沉;“听罢复三叹
郑鄤(1594年—1639年),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横林人。 郑鄤是明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与父亲郑振先一起,跟随东林学派讲学,并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因上疏弹劾宦官集团而遭贬外调。尽管遭遇了政治挫折,郑鄤并未放弃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其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蔡轼,字子敬,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生于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东莞人,因其文学才华被后世广为传颂。 蔡轼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其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也颇具创新。通过对蔡轼诗歌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与特点,以及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赵大佑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和作品对了解当时的文学和历史有一定的价值。赵大佑,字世胤,号方厓,浙江太平人,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个人背景 - 出身与早年生活:赵大佑出生于浙江太平,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他的名字反映了其家族的荣耀,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 教育经历:赵大佑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为他后来的仕途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彧是明代诗人。 字元敬,号东原,是明思宗崇祯年间的诗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这为他的作品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赵彧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