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达圣是清代台湾县人,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生员。
方达圣在乾隆五年(1740年)与同邑举人陈邦杰等呈请巡道修方志,乾隆二十年(1755年)岁贡。其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文化成就和对当时社会的关注。
方达圣是清代台湾县人,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生员。
方达圣在乾隆五年(1740年)与同邑举人陈邦杰等呈请巡道修方志,乾隆二十年(1755年)岁贡。其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文化成就和对当时社会的关注。
解析 1. 诗句释义: - "鲫潭霁月"(第二句):指晴朗的月亮映照在鲫鱼潭上。霁,即晴朗、雨后天晴。 - "霁月浮光照":晴朗的月光照耀着水面,形成美丽的倒影。 - "龙潭夜气清":指的是夜晚的鱼龙潭水气清新,环境宁静祥和。 - "珠华涵止水":形容潭中的水清澈如同珍珠一般。 - "璧影濯流英":比喻水中的波纹与水中的花朵相互映衬,美丽动人。 - "野阔群峰隐":描述周围田野开阔
秋夜漫兴 座间无客懒衔杯,曳杖阶前自往回。 星拱素娥当碧落,叶随青女下苍苔。 愁如篱菊迎秋发,心似炉香傍夜灰。 赖有老庄常作伴,一回相对一悠哉。 注释: 1. 秋夜漫兴:秋天的夜晚随意抒发的感怀。 2. 曳杖:拖着木杖。 3. 碧落:指天空。 4. 青女:指春天。 5.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通常在秋季盛开。 6. 炉香:燃烧的香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独自漫步的情景
王庆忠,字温和,清台北大龙峒人。 出身望族,协助父亲经商,资产益丰。 慷慨好义,对于地方公共事业,如救灾恤苦,往往奋袖先倡,颇多贡献;曾襄助郡守陈星聚设筑台北府城,奖授五品同知。 日治初,任保良总局董事,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台湾总督府授佩绅章,任台北县、厅参事,并担任台北州协议会员。 大正十二年(1923)授勋六等瑞宝章,大正十四年(1925)病逝。 王庆忠为「瀛社」初期社员
王煐(1651—1726)是清代诗人,字子千,号盘麓、南区、南村、紫诠。以下是对王煐的介绍: 1. 生平背景:王煐出生于宝坻青口庄,卒于清雍正四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初期的动荡和变革,从贡生起步,后升任刑部郎、惠州知府等职。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使他有机会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唱和,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 诗歌成就:王煐擅长诗歌
王中孚是清代的诗人,字木舟,号蓼塘。他出生于诸城,并在乾隆年间成为进士及庶吉士、编修等职。 王中孚的一生可谓充满文学成就,其诗作在清朝时期广受好评,流传至今。他的诗词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例如,他在《赵北口次壁间韵》中写道:“春到中年百感同,等闲春雨复春风。”表达了中年时期的感慨与心境。 王中孚的作品多采用传统诗歌形式,如五言、七言绝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