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绳是清代的诗人。
号柴雪,江苏溧阳县人,生于1612年,卒于1667年。他自幼学习骈对,有“鱼吞月影蝶舞风光”之句,显示了其文学才华。在科举方面,宋之绳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杨廷鉴榜中以进士第二人的佳绩入仕为翰林院编修。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从7岁开始,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宋之绳是清代的诗人。
号柴雪,江苏溧阳县人,生于1612年,卒于1667年。他自幼学习骈对,有“鱼吞月影蝶舞风光”之句,显示了其文学才华。在科举方面,宋之绳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杨廷鉴榜中以进士第二人的佳绩入仕为翰林院编修。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从7岁开始,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情感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及关键词进行分析。 梅花:指腊梅。蜡屐:即木屐,是冬天穿的鞋。“蜡屐”二字,既点明季节,又写出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腊梅在冬天开放,故“一年”二字,说明作者每年都要去观赏。“几回”两字,表明作者多次去赏梅;“等闲”、“残”,写出了作者对梅花的欣赏程度
注释: 车声隐隐传来,夜色已经苍茫。 山势打开天险,河流连接大荒。 千座山峰上,月亮照耀着;万群马吃着霜。 行幄在东南边,风清禁漏长。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李益,字君虞,是唐人,与高适、岑参、王维等人同称“边塞诗人”。这首《随跸杂记》二首之二,描写了一幅边陲夜宿图。 首句“车声方隐隐”,以声音描绘出夜幕中寂静而沉重的气氛。接着“夜色已苍苍”一句,将读者引入一种深沉、静谧的境界
```plain 殿门严鼓发,万灶撤周庐。绝壁成驰道,坚冰过属车。 后尘询父老,初日指村墟。共识三驱意,何劳《谏猎书》。 注释:殿门的警戒鼓声急促地响起,成千上万的灶台被拆除以拓宽周圈的住所。绝壁成为奔驰的道路,坚固的冰面足以让马车通过。后来的行人询问年长的父老乡亲,清晨阳光下指向村庄的原野。大家共同表达了狩猎的意愿,哪里需要《谏猎书》来劝阻呢? 赏析
人日逢人少,相怜必故人。 乱多天未厌,老至岁难新。 尘雾荒村合,田庐鬼国邻。 与君生计拙,寂寞返吾真。 注释:戊子年正月初一,寄语给陈南士。在这一天见到的人很少,我不禁想起了老朋友。战乱频繁,国家没有厌倦,而我却感到岁月难以更新。村庄被尘土和雾气笼罩,显得一片荒凉,农田旁边就是鬼域。与您一起谋生却很困难,因此我感到非常寂寞,只好返回到最真实的自我。 赏析
吴启元,字青霞,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个题材和风格,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吴启元的介绍: 1. 生平经历与成就:吴启元生活在清朝时期,具体的生卒年份不详。关于他的生平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以诗名著称。据资料显示,他有诗集《秀濯堂诗》传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 2. 代表作品与影响
李瑸并非清代诗人。实际上,李瑸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他出生于1675年,字巨来,号穆堂,是江西临川人。李瑸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李瑸: 1. 生平经历 - 早年求学:李瑸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十岁时就能诗,十二岁时与乡中诸贤结诗社。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诗歌的喜爱。 - 科举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