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门,原名金棨,清代诗人
金棨,字戟门,号素中,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金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曾在泰安担任知府,并参与重修三贤祠和泰山志的编纂工作。
金棨生于明末清初,安徽休宁人,他的生平事迹与清朝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作为一位官员,金棨不仅在泰安任职期间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还积极参与到《泰山志》的编撰中。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也展现了金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他倾慕泰山之胜迹,常于政务之余游览名胜。这种热爱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更是通过他的著作和公共行为传达出一种文化自豪感。
关于金棨的具体贡献,他在泰安任职期间发起了植树造林活动,这一举措在当时是一种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他与山东布政使康基田共同主持植柏2.3万余株,显示出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他还发起并主持了三贤祠的重修工作,这不仅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这些活动体现了金棨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推广。
金棨的文学作品同样不容忽视。尽管关于他具体诗作的记录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当时就享有一定的文学声誉。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泰山志》的编纂则更显其作为学者的一面。这部作品涵盖了纪、图、志、记、叙录等多种形式,不仅内容详尽,而且在体例上也力求严谨。阮元的评价“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史家之三长,为岱宗勒成一史。”足以证明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金棨作为清代诗人的身份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贡献却不容小觑。通过对金棨生平事迹的了解,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多面的文化人物形象。无论是他在泰安的公务实践,还是在泰山志的编纂中所体现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金棨的工作和作品不仅丰富了清代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