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烈(1615年—1665年),字觐侯,号屺怀,是清代诗人。
姚文烈出生于安徽桐城,是姚孙棐的长子,姚之兰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是一位有志于为民服务的官员。他以“读书当出为名臣,处为真儒”为人生信条,致力于传播儒学思想,并积极从事地方治理。
姚文烈(1615年—1665年),字觐侯,号屺怀,是清代诗人。
姚文烈出生于安徽桐城,是姚孙棐的长子,姚之兰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是一位有志于为民服务的官员。他以“读书当出为名臣,处为真儒”为人生信条,致力于传播儒学思想,并积极从事地方治理。
【注释】三春:指初春、仲春、暮春。朝夕:早晚,一日之内。感殷勤:怀念友人的情意深厚。分:分离。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陈郡定陶(今河南定陶)人,曾为南兖州建康令。赋:即《别赋》,是一首送别诗。韩愈:唐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人,世称“韩昌黎”。文:即《送穷文》,是一篇辞赠友人的文章。紫燕:燕子的别称。黄鹂:黄莺。尊酒:指酒樽。长啸傲:放声高歌,以表示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姚文烈(1615年—1665年),字觐侯,号屺怀,是清代诗人。 姚文烈出生于安徽桐城,是姚孙棐的长子,姚之兰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是一位有志于为民服务的官员。他以“读书当出为名臣,处为真儒”为人生信条,致力于传播儒学思想,并积极从事地方治理
施仁思,字藻香,号子芹,又号石峰,清彰化鹿港人。 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举人。 生具奇才,有豪杰气,与鹿港生员许咸中交情甚笃,对其子嗣许梦青亦关照有加。 割台之际,台中知府黎景嵩,在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以禦日军,施仁思挺身而为佐理。 及日军陷竹堑,施氏更与武进士许肇清,偕同鹿港士绅组成义勇军,共谋抗日。 及彰化城陷,为奉亲保家,始携眷返回泉州。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卅日病卒
姚学程(约1750年—不详)是清代的诗人,字景伊,天津人,有《菊坪诗钞》留世。 姚学程的生平和经历在现存资料中相对简略。他是清朝时期的举人,曾担任辽阳学正一职。由于其身份较为特殊且信息有限,对于姚学程的具体背景和生活状态,我们只能窥见一二。尽管如此,从他的文学创作来看,他无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天赋
姚文烈(1615年—1665年),字觐侯,号屺怀,是清代诗人。 姚文烈出生于安徽桐城,是姚孙棐的长子,姚之兰的孙子。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是一位有志于为民服务的官员。他以“读书当出为名臣,处为真儒”为人生信条,致力于传播儒学思想,并积极从事地方治理
施瑮,号霭生,是清代的诗人,其诗作《吾庐和放翁》流传甚广,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下面将介绍清代诗人施瑮: 1. 基本信息:施瑮,字藻修,号悦秋,生于1848年,卒于1909年,祖籍晋南南浔(今龙湖镇南浔村),居住台湾彰化鹿港。他作为彰化县学廪生的博学多才之人,不仅擅长诗词联句,还有著《随村先生遗集》。 2. 生平经历:施瑮曾就读于广西人唐景崧任兵备官时所在的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