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宇是清代峨眉山人,以诗文著称,有著作《花洋山馆诗钞》。
张熙宇生于1783年,卒于1853年,他的一生虽短暂却成就斐然,其诗歌创作也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和后世学者的研究。在张熙宇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还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张熙宇是清代峨眉山人,以诗文著称,有著作《花洋山馆诗钞》。
张熙宇生于1783年,卒于1853年,他的一生虽短暂却成就斐然,其诗歌创作也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和后世学者的研究。在张熙宇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还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注释: 1. 双鹤西南来,盘空结俦匹。双鹤从西南方向飞来,在空中盘旋着结伴飞行。 2. 悬岩下无地,万古人罕悉。在悬崖下面没有地方,只有仙人才能到达。 3. 中有兜罗绵,如鹤飞飞出。其中有一种像天鹅绒一样的布,就像大雁那样展翅飞出。 4. 我欲乘之起,自试凌空术。我想乘上它起飞,自己尝试一下凌空飞翔的本领。 5. 凤皇导我前,虬龙为鼓瑟。凤凰引导我前进,虬龙为我弹奏瑟琴。 6. 忽觉钟声动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作者因避乱隐居峨眉山。诗人登峨眉山,以李太白《登峨眉山》为韵,赋诗抒怀,借景抒情。首联“平明登绝顶,身与众真匹”,写登山时所见景象:天刚亮就登上峨眉山之巅,只见云海茫茫,众山小矣。颔联“天风卷颓云,诸山了可悉”,“天风”指峨眉的山风,这里用“卷”字写出了山势高峻的特点。“众山”指的是峨眉山上的诸峰,这里用“了可悉”来表达诗人对峨眉山的赞美之情。颈联“瓦屋峙其前
【注释】 峨眉山:山名。在四川省成都市东南,有“蜀山之王”之称。 导江:指岷江。 紫鸾车:神话中的一种祥瑞之车。传说中仙人所乘的车子。 【赏析】 《登峨眉山用李青莲诗韵》是一首七绝,作者借登峨嵋山以抒怀,表达了对神仙长生不老术的向往。全诗四十六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写山势之巍峨和峨眉之特出,后八句借神仙之事抒怀,最后八句写感怀之情。 首联“导江来岷山,嵯峨实无匹
注释: 登峨眉山用李青莲诗韵 言陟兹山来,青翠邈难匹。 十步一长吁,奇险不可悉。 引领望中峰,云间没复出。 聿想山中人,定有王乔术。 忽然微雨过,寒风吹萧瑟。 行路岂不难,奇赏会须毕。 回首眺冥蒙,前路忽已失。 夕烟开晚晴,乱山照斜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峨眉山景色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峨眉山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言陟兹山来,青翠邈难匹”,诗人开始描述自己的登山之旅
导江来岷山,嵯峨实无匹。 瑶草杂丹砂,灵异靡能悉。 其间数百里,峨眉尤特出。 中多绿字书,皆言长生术。 仙人紫鸾车,手抱瑶姬瑟。 碌碌尘土中,俗缘谁得毕。 坐令多名山,一一对面失。 感此信恣意,林泉娱暇日
张可前是清代的诗人,字箸汉,江陵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有《宛在轩诗集》。 张可前的一生充满了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经历。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之后,他初任瑞州府推官,勘问刑狱认真,平反了许多冤案。他在仕途上历任吏部主事、郎中、左右通政、太仆、太常二寺卿、副都御史等职,后转为刑部左侍郎转兵部左侍郎。老归田里后安享晚年,其诗歌作品《宛在轩诗集》传世。
曹衔达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字仲行,号子安,嘉善人,是清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集《听钟山房集》收录了其部分诗词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
张诰并非清代诗人,而是唐代的诗人。张祜(785年—849年?)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字承吉,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他的生平和成就在历史和文化上都有很高的评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张祜进行详细介绍: 1. 家世背景:张祜出生于家世显赫的家族之中,他的家族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望,因此被人们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称。 2. 文学成就:尽管家世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