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俊,字升三,号南村,晚号水竹居主人,台中葫芦墩(今台中丰原市)人。
少受学于廖华浸、张经赓、郑国琛、魏文华诸先生,二十三岁于田心子(今丰原)养閒轩拜谢颂臣为师。
割台之际,丘逢甲募诚信十营义军,谢道隆北上协助,张丽俊留置于养閒轩代谢氏处理文书并课其子侄。
日治后担任庄长、保正、保甲联合会会长、土地整理及林野调查委员、丰原街协议会员、水利会评议员、农会理事及葫芦墩兴产信用组合理事、丰原慈济宫修缮会总理等职。
生平乐善好施,举凡修庙、造桥、铺路,无不捐赀参与。
明治卅九年(1907)入盟栎社为社员,著有《升三诗草》,未梓,部份选入《栎社第一集》。
遗有《赤山下湾树德堂张氏家谱》(1908年写本)、《水竹居主人日记》,共廿八册,始于1906年止于1937年,今已全部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
〖参考施懿琳等《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田野调查报告书》,丰原: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今张氏诗歌取自《水竹居主人日记》所收录张丽俊之作,并参考《鸟松阁唱和集》、《台湾文艺丛志》、《栎社第一集。
升三诗草》、《台湾诗荟》、《栎社课卷》、《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南瀛佛教》、《林氏家传》、《诗报》等报刊诗集增补编校。
(施懿琳撰)
生卒年:1868-1941
张丽俊
查阅内容
【注释】 芒靴:草鞋。水云隈:山水之间。可似:何如。处士:古代指有学问而隐居不仕的男子。孤山:在杭州西湖,林逋曾任杭州知州,因爱梅,种梅于孤山上,故名孤山。钱塘:地名,此处代指杭州。寒梅:即“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杭州西湖一带的景物进行描绘。诗人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将西湖周围的美景与林逋作了比较,赞美了林逋的清高品格,也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点明踏遍水云隈后所见的景象
【注释】: 落梅 —— 梅花开放凋谢。 雪貌与冰肤 —— 比喻梅花的洁白如雪,晶莹如冰。 不受尘埃半点污 —— 梅花不怕风吹、雨打、日晒,不染纤尘。 太息妒花风雨恶 —— 因风雨摧残而叹息。 摧他片片入泥涂 —— 梅花虽然美丽,却不免遭受摧残。 【赏析】: 这首咏梅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花为喻,赞颂了它的纯洁和坚强的精神品质。 首句“生成雪貌与冰肤”,是说梅花天生丽质,洁白似雪,晶莹似冰
【注释】 1. 落花:指飘落的花瓣。 2. 闲倚栏杆百感生:在闲暇的时候,我靠在栏杆上,心中感慨万千。 3. 芳园顿减旧时荣:美丽的花园顿时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与光彩。 4. 红飘玉砌随风冷:红色的花瓣随风飘散,落在玉石台阶上,显得格外冷清。 5. 翠滴瑶阶带露轻:绿色的树叶滴落在玉石台阶上,带着露水,显得格外清新。 6. 蝶梦惊回春晼晚:蝴蝶飞舞的美丽梦境被春天的夕阳惊醒。 7. 莺声啼破叶纵横
焰岭朝霞 九九峰头曙色开,红光灿烂照楼台。 火云未敛成蒸气,烘出丹山一片来。 译文 朝阳初升,九十九座山峰上,曙光刚刚洒满,那红光照耀着楼台。 晚霞的余晖还未散尽,便已化作了蒸气,映衬出了远处的山峦,宛如丹山一般绚丽多彩。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日出时分的壮丽景观。诗人通过“九九峰头”和“丹山一片”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早晨的阳光如何照亮山峰和大地,以及如何将整个天空映衬得如同涂上了一层红色的颜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读懂内容,然后根据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用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诗句的音韵美等角度进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赏析。 “身历沧桑鬓渐丝,文章道义自堪师”,意思是:经历世事变化,鬓角渐渐白了头发,自己的文章与道理值得效仿的老师。这两句诗是诗人在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
【注释】: 1. 重游:再次游玩。 2. 稻江:即长江,因盛产稻米而得名。 3. 快游:畅游。 4. 驿路:驿站的路,指道路。 5. 愧无佳句锦囊收:没有好的诗句可以收入锦囊(装在袋子里保存的诗卷)。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游览家乡时所作。首句“满天烟雨近中秋”,写天气和时节;次句“恰向稻江作快游”,写游览的情景;第三句“驿路风光重领略”,写沿途所见;末句“愧无佳句锦囊收”
张丽俊,字升三,号南村,晚号水竹居主人,台中葫芦墩(今台中丰原市)人。 少受学于廖华浸、张经赓、郑国琛、魏文华诸先生,二十三岁于田心子(今丰原)养閒轩拜谢颂臣为师。 割台之际,丘逢甲募诚信十营义军,谢道隆北上协助,张丽俊留置于养閒轩代谢氏处理文书并课其子侄。 日治后担任庄长、保正、保甲联合会会长、土地整理及林野调查委员、丰原街协议会员、水利会评议员、农会理事及葫芦墩兴产信用组合理事
相关推荐
张传,字汝传,是清朝时期的诗人。 张传的文学才华在清代诗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情感的深刻体验。张传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雅士的赞誉,也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资料。他的名字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等人那样家喻户晓,但其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却不容忽视
张德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张德蕙,字楚纕,出生于浙江省山阴,祁理孙室。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在清代诗坛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张德蕙的《赠湘君》是清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该诗通过“兰房独起迟,无语对罗帏。此意无人解,深闺未嫁时”的诗句,传达了深沉的孤独感和内心的苦闷。她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如婚姻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张丽俊,字升三,号南村,晚号水竹居主人,台中葫芦墩(今台中丰原市)人。 少受学于廖华浸、张经赓、郑国琛、魏文华诸先生,二十三岁于田心子(今丰原)养閒轩拜谢颂臣为师。 割台之际,丘逢甲募诚信十营义军,谢道隆北上协助,张丽俊留置于养閒轩代谢氏处理文书并课其子侄。 日治后担任庄长、保正、保甲联合会会长、土地整理及林野调查委员、丰原街协议会员、水利会评议员、农会理事及葫芦墩兴产信用组合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