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兼才,祀乡贤。
事迹详见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郑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
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以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
又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辩诬诸端,皆关至计。
又曾与谢金銮合纂《续修台湾县志》〖参考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六亭文选》,台银本)、卢锦堂《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
〗。
著有《六亭文集》,姚瑩撰序评曰:「所至以励名节、崇实学为己任,文亦朴重如其为人。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选录其中关系台湾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选》,列入台湾研究丛刊第一四三种。
郑兼才诗今所见者,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绝六首,合计十三首,并见《续修台湾县志》卷八〈艺文〉徵引及陈汉光《台湾诗录》。
(吴福助撰)
生卒年:1758-1822),字文化,号6亭,清福建德化南
郑兼才
查阅内容
【注释】 自题:自写。学署:清代地方官学的最高机构,即府、州、县的学道。联:对偶的语句。天子:皇帝。命:指皇帝的任命。教:教育学生。人才:有才能的人。系:联系,牵连。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句“天子命之教”,意为皇帝下令让老师去教育学生。这里的“帝”指的是皇帝,“命”则是指皇帝的命令。这一句表达了一种对教育的崇高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
诗句:环村烟雨乱如丝,草店伤遭劫烬遗。 译文:整个村庄在烟雨中显得混乱无序,原本的草房被破坏后留下一片废墟。 关键词解释: - 环村:指的是整个村庄都被烟雾和雨水笼罩的景象。 - 烟雨:形容天气阴沉,细雨蒙蒙,给人以朦胧、模糊的感觉。 - 乱如丝:通过“乱如丝”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烟雾弥漫时的混乱状态,如同无数细丝缠绕在一起,难以分辨方向。 - 草店:通常指乡村中的小店,可能用于出售生活用品
脉络分明记大乌,山形指掌考成图。 亲经足迹今输我,能补修书一字无。 注释: 脉络分明记大乌,山形指掌考成图。 亲经足迹今输我,能补修书一字无。 注释: 1. 脉络分明记大乌:大乌,指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内。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晰地记载了大雁塔的脉络和形态,就像用手去摸一样。 2. 山形指掌考成图:山形指的是大雁塔,指掌是用手指去触摸,考成图是考察它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亲自经历了大雁塔
【注释】 经旗尾山:在今福建福清县东南。 层蓝叠翠峙村西:层叠的蓝色和翠色的山峰耸立在村庄的西边。 排风落影齐:指风向,风吹来时,山影与风向相一致。 天遣好山标两邑:天上派好的山,作为标志两邑(即福清和长乐)的名胜。 地随流水隔长溪:地势随着流水的走向而分开,隔着一条长溪。 弥浓庄近笼烟迥:弥浓庄园靠近烟雾缭绕的地方。 傀儡峰高障雾低:傀儡山(又称“石笋山”)高高地挡住了迷雾。 空阔迷蒙东港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把握其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及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诗句进行分析。本题中“海外青山入版图”意思是:海外的青山已经收入中国版图,“红毛遗迹属模糊”意思是:海外的红毛人留下的遗迹也显得模糊不清了,“峰头雨暗怨鸯岭”意思是:山峰上雨水昏暗着,好像在埋怨鸳鸯岭,“有客来寻打鹿埔”意思是:有客人来寻找打鹿埔。这几句的意思是
【注释】 悬崖荒草拂舆行:指山崖上长满杂草,车子行驶在上面,被风吹拂着。 一线危途接树平:指山路崎岖曲折,只有一条小径可以前行。 心胆已虚情趣好:形容自己虽然身处险境,但内心却感到宁静愉悦。 山头禽语下溪声:指在山顶上的树林里,鸟儿的叫声和溪水潺潺的声音相互交织在一起。 【赏析】 首联写诗人由弯崎至罗汉门的旅途中所见。“悬崖荒草拂舆行”,写山路陡峭,草木丛生;“一线危途接树平”,写山高路险
【注释】 每得山窝便有村 —— 每当到达山窝,就有村庄。 田庐鸡犬长儿孙 —— 田园中的房舍,有鸡鸣犬吠之声,是儿孙辈的家业。 东行岭尽烟千顷 —— 往东走到岭头时,一片烟雾弥漫,看不到尽头。 罗汉天开内外门 —— 好像罗汉寺的大门一样,一里路外,一里路内,都有寺院。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首句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看到到处都有村庄。第二句写沿途所见,田野间房舍林立,鸡鸣犬叫声此起彼伏。第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情感和赏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大穆降庄”,然后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最后结合重点词句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 “大穆降庄”,意思是天已很晚了。这是写日暮时分的乡村景色。“北郭通村径,闲情恣小游”,是说在傍晚的时候,天色已晚,村边小路也通了,可以随意地散步小游,享受一下这宁静的夜晚
这首诗是蔡骞在听到鹿耳门的警报后所写,表达了他在元恶未被擒获时的恐惧和焦虑。下面逐句解析: 1. 鹿耳频年瘴气侵 : "鹿耳门"是中国南海的一个著名海港,位于广东湛江市。这里的“瘴气”通常指热带地区的疾病。"频年"表示多年。这里描述的是该地区由于长期遭受瘴气的侵袭,环境恶劣。 2. 可堪元恶未成擒 : "元恶"是指最大的罪犯或恶势力的象征,而"未成擒"则意味着他们尚未被抓获或制服
【注释】 一字:形容弯崎路的曲折。列翠长:指弯崎路两边郁郁葱葱的山色。东南形势纪台阳:指弯崎的路呈东南走向,是记取台州的地形特点。舆(yú )中:在车子里。睡入:指从车子里出来到弯崎路上行走。回首青山失大冈:回头远望,只见青山隐隐约约地消失在远处。 【赏析】 《题弯崎至罗汉门杂咏》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此诗写于淳熙五年(1178年),诗人当时任隆兴府通判,在赴任途中经过弯崎,有感于沿途所见景色
相关推荐
郑方坤是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以下是对郑方坤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郑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出生于福建建瓯。他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举人,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历任邯郸知县、景州知州、河间同知、登州知府等职。郑方坤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以其诗书精神治学而闻名。他的著作涵盖了《十三经经稗》、《五代诗话》、《本朝诗抄》等二十余种文献,在四库全书中也有很高的收录率。 2.
刘文炳是清代的诗人,字闇斋,云南太和人。他在文学上有着一定的成就,尤以《游紫溪山》系列诗作最为著名。 刘文炳在清康熙年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举人的功名,并曾担任宁州学正。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官场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创作灵感。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擅长诗词,有《藜照堂草》一书流传于世
清代诗人邓廷哲,字蓼伊,是清代东莞人。他是清朝的举人,也曾在内阁中书任上有所作为。 邓廷哲不仅以其文学成就而著称,还因《村居》一诗广受赞誉。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贫苦境遇的超然态度。他的诗作多流露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意境,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郑兼才,祀乡贤。 事迹详见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台湾风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郑兼才学有本原,敦厚而廉直。 自以职在教学,毅然以洁修庠序、阐扬幽隐、扶植人伦、整齐风俗为己任。 凡文庙、殿阁、明伦堂,以及名宦、乡贤、忠义孝悌、节孝祠,莫不劝施兴作。 又屡上书当事,论城工、吏治、民风、械斗、辩诬诸端,皆关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