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贻林,《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生卒年: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
原籍福建泉州
郑贻林,《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以下据此编校。
生卒年:1859-1927),字登如,号绍堂。
原籍福建泉州
诗句 感怀 清露被皋兰,落日照秋草。 人生天地间,岂能长寿考。 往来成古今,焉得不速老。 仰视浮云飞,富贵焉常保。 明月照高台,促织鸣东壁。 游子寒无衣,北风何惨栗。 池鱼思故渊,玄鸟逝安适。 还顾望旧乡,悲与亲友别。 译文 在清晨的微光中,清冷的露水覆盖了长满青苔的山野,夕阳西下,照射着枯萎的秋草。 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怎能期望能够长久地活下去? 时光流转,从古到今
郑贻林,《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
蒋仁是清代诗人,字阶平,别号山堂、吉罗居士,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是清代著名的文人之一,以行楷书著称,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蒋仁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继承了宋代的书法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的书法以行楷见长,线条流畅自然,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蒋仁的作品中
郑擎甫是《师友风义录。附编》和《台阳诗话》中提到的清朝诗人,其具体生平信息不详。下面是一些有关郑擎甫的信息: 1. 基本信息:郑擎甫,字树南,是郑如兰的儿子。 2. 作品特点:郑擎甫的诗歌作品目前仅见於《师友风义录。附编》和《台阳诗话》这两部文献中,但并未详述其具体的创作风格和内容。 3. 历史地位:尽管有关郑擎甫的具体资料较少,但他的存在至少表明当时文人的交往以及诗歌的传播方式
郑贻林,《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79;林朝崧〈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无闷草堂诗存》;许雪姬〈日治时期台湾的「通译」〉,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15、16日,页460;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 〗生平诗作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