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满洲镶白旗人,索绰络氏,字佩蘅。
道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主事。
咸丰时至总管内务府大臣、署理户部三库事务。
同治初入军机,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初,至武英殿大学士。
执政多年,通达政体。
光绪十年,与恭亲王等同罢军机。
卒谥文靖。
有《佩蘅诗草》。
生卒年:1807-1891
清满洲镶白旗人,索绰络氏,字佩蘅。
道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主事。
咸丰时至总管内务府大臣、署理户部三库事务。
同治初入军机,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初,至武英殿大学士。
执政多年,通达政体。
光绪十年,与恭亲王等同罢军机。
卒谥文靖。
有《佩蘅诗草》。
生卒年:1807-1891
诗句 1. 闻说匈奴眼睛绿,李陵子孙黑其目。 - 注释: 这里提到的“匈奴眼睛绿”是指匈奴人的眼睛颜色。匈奴人是古代游牧民族,以黑色眼珠著称。而“李陵子孙黑其目”则指代历史上的李陵家族后代,他们继承了这种特征。 -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李陵家族后代的勇猛和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匈奴人的特征。 2. 瀚海东西滋游牧,至今犹应传部族。 - 注释: “瀚海”指的是茫茫的沙漠或草原
这首诗是明代杨基的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黑云吹雨野烟绿,疑有前明战鬼哭。 这是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乌云密布、雨水滂沱的景象,烟雾弥漫在荒野之中,仿佛能听到前明战场上鬼魂的哭泣声。 英宗底事衽金革,遗迹至今说土木。 第二句,提到英宗(明英宗朱祁镇)当年因被奸臣陷害而身受金刃之伤,这段历史至今仍被人们谈论着。 朱家累叶尊奸珰,千乘万骑成孱王。 第三句,描述了朱家的子孙世代尊崇奸臣
诗句解析: 1. “遥望洞庭诸山” - 这句直接描绘了诗人对远方的洞庭山进行遥望的景象。 2. “积雪白班班,萧森松竹间” - 描述了在积雪覆盖的背景下,松树和竹子显得更加萧索和寂静。 3. “侧闻太湖水,中有洞庭山” - 诗人通过侧面得知太湖的水中含有洞庭山的信息,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向往。 4. “云雾深林秘,龙蛇大泽中” - 描述了深林中的云雾缭绕和大泽中的龙蛇形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个句子的详细解释: 登登山径石横斜,一路霜华冷月华。 “登山径”可能指的是作者亲自登山的经历,或者是描述一种景象,即在秋天的山路上行走。 “石横斜”形容石头的形状和方向,可能是由于秋季霜降而形成的。 “一路霜华” 表示秋天的山路被霜覆盖,呈现出美丽的霜白色彩。这里的“霜华”是指霜,是秋天特有的自然现象。 亭忆瀛洲挥彩笔,车行瀚海等浮槎。 “亭忆瀛洲”
秋兴 元家瓯脱旧河山,指点黄云白草间。 至正晚年仍大漠,居庸当日自雄关。 文名一代尊都刺,武烈千秋震伯颜。 圣世即今多戚里,虎贲环卫几崇班。 注释: 1. 元家瓯脱旧河山:元家的领地曾经是河山。瓯脱,蒙古语地名,指元朝的疆域。 2. 指点黄云白草间:在黄云和白草之间指点着。 3. 至正晚年仍大漠:指元朝末年时期,仍然是一片辽阔的大漠。 4. 居庸当日自雄关:居庸关当年还是一座雄壮的关隘。 5.
【诗句】 1. 小西湖水碧沈沈,走马冈环快赏心。 2. 乌桕半堤梅雪艳,黄芦几曲竹烟深。 3. 放怀陆相踪难溯,屈指逋仙迹可寻。 4. 却笑送迎人仆仆,浑疑佳境到山阴。 【译文】 石门即景 小西湖的湖水清澈碧绿,骑马经过走马岗环顾四周令人心旷神怡。 半堤上盛开着梅花,雪白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苇塘几曲,竹林烟雾缭绕,景色幽深静谧。 纵情享受生活的快乐仿佛难以追寻;而寻找王献之
夜赴宝应安平驿 酩酊香飞金叵罗,朦胧寒倚锦盘陀。 清风一榻响船橹,残月四更闻棹歌。 雁鹜秋声晨梦远,鱼龙水气夜凉多。 分明泛宅浮家意,却羡萧间张志和。 译文: 在夜晚前往宝应县的安平驿站,我喝得酩酊大醉,沉醉于那飘散的花香中。我朦胧地靠在锦缎般的屏风旁,听着船夫的桨声。 清风拂过我的小舟,船橹发出清脆的声音;四更时分,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划船人悠扬的歌声。 清晨,我被那雁鸟和鸭子的叫声惊醒
罗瑛是清代的诗人,他以工诗著称,尤其喜好独自游览名山古寺,其诗风冲微淡远。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生平背景 - 姓名与字号:罗瑛,又名英,清湖南善化人。字仲昭,一字石友。 - 科举出身:罗瑛嘉庆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这一成就体现了他在文学和学术上的卓越才能。 2. 诗歌创作 - 代表作品:《揭阳卧病》是他创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孤独感。 - 风格特点
清满洲镶白旗人,索绰络氏,字佩蘅。 道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主事。 咸丰时至总管内务府大臣、署理户部三库事务。 同治初入军机,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初,至武英殿大学士。 执政多年,通达政体。 光绪十年,与恭亲王等同罢军机。 卒谥文靖。 有《佩蘅诗草》。 生卒年
颜斯总,字诒铨,号君猷,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颜斯总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其诗作《移居光孝寺寄陈仲卿》便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该诗不仅展示了颜斯总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从而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