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玘,清代诗人,字孚若,是康熙名臣曹寅之子。
曹玘的生平和作品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其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了解曹玘及其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曹玘,清代诗人,字孚若,是康熙名臣曹寅之子。
曹玘的生平和作品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其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了解曹玘及其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偶忆 偶忆南山屋,寒梅有数枝。 却当分手日,偏是发花时。 驿馆香侵梦,山亭影入诗。 故乡愁满夜,多半为君思。 偶忆松深处,苍苔一径斑。 夜窗吟落叶,孤烛剪秋山。 晚钓鱼初上,春锄笋自删。 涧花应不待,开满夕阳间。 偶忆溪边水,深阴系短槎。 携觞听夜雨,披史咏晴霞。 草径逢寒蝶,山桥抱野花。 绿蒲新涨里,应已乱鸣蛙。 注释: 1. 偶忆南山屋,寒梅有数枝:偶尔回忆起南山上的小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山中别业索赋》。下面逐句进行释义: 1. 松树千株影千叠,石上松花纷可拾。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山中的景致。"松树千株"表示有成百上千的松树,而"影千叠"则形容松树排列得非常茂密,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影子。"石上松花纷可拾"则是说这些松树在岩石上生长,而且上面还长出了松花(松针),这些松花可以随意地捡拾。 2. 溪风入谷松声寒,独掩松关理清业。 -
秋晚忆子求弟长安无信 万家砧杵动孤城,物候堪悲梦也惊。 蟋蟀半墙秋有韵,芭蕉一榻雨无情。 风生易水歌难继,雪下梁园赋可成。 汀柳渚芦云漠漠,不知游子滞何程。 西亭别酒醉斜曛,何日临觞不忆君。 晓对好山难远寄,夜拈险韵与谁分。 故园芳草更衰草,客路秋云又冻云。 落月半帘寒未梦,一声悲雁怆离群。 注释: 1. 万家砧杵动孤城:指秋天夜晚,人们敲击捣衣石和杵的声音在孤寂的城中回荡。 2.
独夜 风静千松闲,月明众山朗。 独坐观此心,悠然隔尘想。 万象复何有,一叶檐前响。 至理不可见,空中若来往。 惟看山头云,道心与俱长。 译文: 夜晚寂静无声,只有松树轻轻摇曳,月光洒在群山之上,显得格外明亮。我独自坐下,静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心中充满了超然物外的感觉。世间万物似乎都消失了,唯有那一片飘落的树叶,在屋檐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我试图寻找那些至理至道,却发现它们难以捉摸,仿佛在空中飘荡
【注释】 尘世不足慕:尘世,人间。不足慕,不值得羡慕。吾心思远翔:吾,我。思,想。远翔,远游。 乃在山之阳:乃,就。山之阳,山的南面。 中有神仙人:中,里面。神仙人,指隐居深山中的隐士高人。 朝餐石上云:朝,早晨。餐,吃。石上云,指云朵。 夕卧松花香:夕,傍晚。卧,躺卧。松花,松树的花。香,香气。 黄鹤为徜徉:黄鹤,传说中的一种仙鸟,常在江边飞翔。徜徉,悠闲自在地行走。 醉我沆瀣露:醉,陶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 ①首联:点明地点和环境,“芦荻”“古渡”“风”是写景;“下轻鸿”是写物,“冷烟微雨”是写天气,“下轻鸿”是写动作,“冷烟微雨”是写气氛。 ②颔联:运用典故、比喻的手法,把清流比作酿得甘醇的美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饮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③颈联:诗人以“日月同辉”自况,表明自己虽年老体衰,但壮志不已,雄心犹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④尾联
莲花峰早起与印上人 欲曙未曙候,空山无可名。 但见鸟飞处,淡然秋云生。 烟霞多变态,若与群峰争。 涧响共趋壑,并作新泉声。 即此旦暮气,将以移人情。 注释: 1. 欲曙未曙候,空山无可名。——形容清晨的景色,天色将明未明,山中寂静无声,无法用言语形容。 2. 但见鸟飞处,淡然秋云生。——只有看到鸟儿飞行的地方,秋天的云彩才会飘荡起来。 3. 烟霞多变态,若与群峰争。——烟雾和彩霞变化无常
【注释】 忆故园:怀念故乡。梅花:指梅树。鲜:花初开时颜色艳丽。邮亭:驿站,古代传递文书的处所,亦指驿站。有:存在。感:感动。怨:怨恨。肠空切:形容离群的忧伤之情。山楼雪积,君怀我:山上的积雪堆积如山,你思念着我(指作者自己);茅店月明,我梦君:茅屋旁的旅店,月光皎洁,我梦见你。 【赏析】 《忆故园梅花》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旅途中遥想故乡的梅花,抒发思乡之苦和离别之情。此诗前四句为第一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表达效果等。“贫居秋夜咏怀”是第一句,写自己身处贫困,而读书不辍的生活状态;“一日不读书,便觉肺腑俗”是第二句,说明自己因读书而有高尚的志趣;“一日不看山,便觉眉宇促”是第三句,说明自己因观赏山水而精神为之一振;“万山千卷书,平生愿应足”是第四句,写自己有丰富的藏书
《杜康墓二首·其二》是明朝诗人曹玘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两岸清山压树低,墓门疏雨草凄凄。”描绘了一幅两岸青山环绕,树木被高山压低的画面,墓地入口处细雨绵绵,草木凋零的景象。 - 第二句:“关情只有横桥柳,一遇春风绿满溪。”表达了只有在春天到来时,那些横卧在桥边的柳树才会焕发生机,使小溪变得绿意盈盈。 - 第三句:“关情只有横桥柳,一遇春风绿满溪
淸末近現代初钱塘人,一名采田,字孟劬,号遁菴,又号遁堪。 初官刑部,后以知府候补江苏。 丁外艰归。 民国初,应聘入清史馆,预修《清史稿》。 又历任政治大学、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晚年任燕京大学国学总导师。 精于史学。 工诗文,文古洁隽永,诗步趋李义山。 词尤有名,渊源家学,复与郑瘦碧相切磋。 有《遁庵文集》、《遁菴乐府》、《玉玉谿年谱会笺》。 生卒年
陈方恪是清代诗人,并非现代人。陈方恪,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被后人尊称为“渔洋山人”,是中国清朝初期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生于1634年,卒于1711年。 陈方恪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婉约的抒情诗,体现了其广泛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在诗词中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使得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
俞明震是清代诗人,字恪士,号觚庵,生于绍兴的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卒于杭州的民国人物。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 1. 生平背景:俞明震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他的父亲俞文葆是位有志向的士人,曾担任湖南新宁、东安知县,后迁居湖南善化县。在湖南的生活经历对俞明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他的严谨家风和湖湘文化素养,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科举成就:少年时期,俞明震就能诗作文
曹玘,清代诗人,字孚若,是康熙名臣曹寅之子。 曹玘的生平和作品展现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其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了解曹玘及其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