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涉,原名释今回,明代诗人
今回,字更涉。
东莞人。
侍郎王应华仲子,原名鸿暹,字方之。
诸生。
其父与天然禅师为法喜之交,回少闻道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发受具,执侍左右,随师住丹霞,寻升记室。
一日过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涨,漂没巉石之下。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更涉,原名释今回,明代诗人
今回,字更涉。
东莞人。
侍郎王应华仲子,原名鸿暹,字方之。
诸生。
其父与天然禅师为法喜之交,回少闻道妙。
清圣祖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在雷峰落发受具,执侍左右,随师住丹霞,寻升记室。
一日过溪,褰裳就涉,至中流遇江水暴涨,漂没巉石之下。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两日舟行半日程” - 解释: 描述航行了两天,但行程只完成了一半。 - 译文: 两天的航程,只有一半的路程已走完。 - 注释: “两日”指的是航行的天数,“舟行半日程”表示航行了两天但只走了一半的路程。 - 赏析: 此句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劳顿和时间的流逝感,表达了对行程进度的无奈与辛酸。 2. “万峰谷里一溪明” - 解释: 描述了在万峰之中
病中 病卧秋山秋已深,石泉松磴梦空寻。 方嗟抱疟兼旬苦,又值轻霜九月侵。 蛩响暗凄初永夜,灯明悬映此时心。 自怜近僻多堪笑,癯极支颐尚苦吟。 注释: 1. 秋山:秋天的山。 2. 抱疟:患疟疾。 3. 兼旬:十天。 4. 蛩响:蟋蟀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为题,表达了作者在病重时的所见所感和内心世界。全诗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第一句“病卧秋山秋已深”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句:步出孤高四望穷,万山千壑此称雄。 这句诗的意思是走出孤独的高远之处,四处望去,群山连绵不绝,山谷深邃,这一片景色真是壮丽无比,堪称雄奇。注释中提到“步出”表示走出的意思,“孤高”形容地势高峻而独立,“四望”指四周看去,“穷”意味着尽头或极限,“万山千壑”指的是无数的山川峡谷,“此称雄”则是指这片景色以雄奇著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注释 - 丹霞山:中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以其奇特的丹红色岩石而闻名。 - 峰前峰后:形容周围山峰环绕,前后都有峰峦。 - 许相从:表示与某人同行,这里是指与诗人相伴而行。 - 洪崖:传说中的仙人名,也指代仙境或美丽的山水。 - 放脚:放开脚步,自由地行走。 - 杖藜随意白云中:拿着拐杖随意漫步在白云之中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攀跻不及画难成,俯仰仪容俨典型。 - 关键词: “攀跻”、“不及”表达无法达到的愿望,“俯仰仪容”、“俨典型”指山峰的雄伟与威严。 - 译文与注释: 我攀登不上峰顶,无法将峰顶的景象画下来,只能仰望那威严而又高耸的山峰,感受到它的宏伟。 2. 霜月暗高初定夜,石泉流响六时经。 - 关键词: “霜月”、“初定夜”、“石泉”、“流响”
【注释】 1. 寿张:地名。康之居士:作者自称。 2. 重禁垣:指身居高位,出入宫禁。 3. 投闲久矣乐丘园:长期闲散下来后,喜欢回到乡间田园。 4. 将军贵:指自己过去身居高位时的荣耀。 5. 莲社今推大士尊:现在大家都推崇你为高僧。 6. 廿载:二十年。 7. 彭篯术:长生不老术。 8. 静掩门:安静地关闭门户。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弟弟王玄之的,诗中充满了兄弟间深厚的感情。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山中别汝今差长,及我归时事事新。 注释:在山中和你分别,现在你长大了一些,等我回家时一切都会变得更新鲜。 2. 草字爱工先子业,律诗初学盛唐人。 注释:我对草书的喜爱超过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我在学习律诗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无法与盛唐时期的诗人相比。 3. 斋心渐向青莲社,避世难辞漉酒巾。 注释
这首诗的翻译是:萧寺经过很长时间没有谁再寻找,独自行走在荒径之中独自一人吟诵。夕阳下有几声乌鸦鸣叫,秋天的院子深处响起一阵磬声。身世如同幻梦中的情景,溪山如尘世外的心绪。故园还有旧日的兄弟们,来北林边一起饮酒赋诗。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萧寺:寺庙名。 - 经时:过了一段时间。 - 荒径:荒芜的道路。 - 长吟:长时间地吟诵。 - 数点:几点。 - 寒磬一声秋院深:秋天的院子里传来了阵阵磬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谒龙山国恩寺”,意思是去龙山国的国恩寺参观。 第二句:“萧森古寺对空山,六代真源仰圣颜。” 这句话描述了国恩寺周围的景象,古寺与空山相望,六代的真源(佛教中的真谛)仰望着圣颜(佛祖)。这里的"萧森"形容环境清幽、肃穆;"古寺"指的是历史悠久的寺庙;"仰圣颜"表示对神圣的尊崇之情。 第三句:“池水尚流曾浴处,居人谁掩旧柴关。”
注释: 不那劳生与世违,名山新着比丘衣。 风霜古殿听钟起,鸟雀柴门乞食归。 病骨渐苏依好友,禅心无恙得忘机。 寄书故旧无劳问,犹有僧闲学采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出家的僧人生活的诗。第一句“不那劳生与世违”,表达了出家人远离世俗生活的决心和无奈。第二句“名山新着比丘衣”,描绘了出家人身穿袈裟的形象。第三句“风霜古殿听钟起”,展现了出家人在古寺中修行的情景。第四句“鸟雀柴门乞食归”
霍与瑕是明朝的诗人,字勉衷,号勉斋,是广东南海人。 霍与瑕不仅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也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通过了解霍与瑕及其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明代诗人邓林,初名彝,字士齐,一字观善,号退庵,广东新会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还因其在诗文及书法方面的深厚造诣而受到后人广泛赞誉和纪念。以下是对邓林的详细介绍: 1. 生平经历:邓林出生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早年曾中举人。后在贵县教谕任内表现优异,被选调至官吏部主事。在担任吏部验封司主事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了宣德四年(1429)时的政策,被贬戍保安。在赦免归来后,他隐居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