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菑甚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差,治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以下是对《荀子·天论篇》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关键词:天行、常、尧、桀
  • 注释:《荀子·天论篇》开篇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观点。这里的“天行有常”指的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具有一种固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会因为人世间的君主更替(如尧和桀)而改变。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和不变性,反对迷信天命或认为帝王更迭会影响自然规律的错误观念。

第二段: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关键词:应之以治、乱
  • 注释:当国家治理得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时,社会就会太平吉祥;反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滥用资源,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
  • 赏析:荀子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第三段: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4>,则天不能祸

  • 关键词:节用、养备、修道、贰
  • 注释:这段话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利用自然资源时遵循自然规律以避免灾害。具体来说,保持基本生活需求和合理消费可以防止因贫穷导致的灾难,准备充足且适时的资源使用可以避免因匮乏引起的健康问题,同时坚持道德修养和社会公正也可以避免天灾等不测事件。
  • 赏析:这些思想强调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第四段: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 关键词:水旱、寒暑、祆怪
  • 注释:荀子在这里指出,即使遭遇严重的水旱灾害(水灾和旱灾)、寒冷的气候和怪异的天气现象(祆怪),也不会导致人民遭受饥饿或生病。这表明自然灾害虽然会带来困难,但通过合理的应对措施,人类可以减轻其影响。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荀子关于自然对人类挑战的乐观态度,即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自然带来的困难。

第五段: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 关键词:荒、侈、养略、动罕
  • 注释:这里荀子继续阐述,如果人类在资源使用和行动规划上过于奢侈浪费,或者缺乏必要的谨慎和节制,那么自然也无法给予他们富裕或全面的福祉。相反,如果行为失当,轻率妄为,那么自然也会给予相应的惩罚。
  • 赏析:荀子通过这些比喻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的平衡,强调了理性行为和节制的重要性。

第六段: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 关键词:旱、薄、祆怪
  • 注释:荀子通过这个例子再次强调,即使没有发生具体的自然灾害,人类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感到困苦。这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快,而且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荀子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提醒人们要有前瞻性,做好防范。

第七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 关键词:受时、治世
  • 注释:荀子在此强调,尽管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给社会带来苦难,但这种苦难并不一定是人为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将责任归咎于天或自然力量的不公平。
  • 赏析:这句话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苦难,而不是归咎于外部力量。

《荀子·天论篇》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自然观察和哲学思考,还强调了人类可以通过认识和遵循自然的规律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