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

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

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复有地狱,名曰四角;复有地狱,名曰飞刀;复有地狱,名曰火箭;复有地狱,名曰夹山;复有地狱,名曰通枪;复有地狱,名曰铁车;复有地狱,名曰铁床;复有地狱,名曰铁牛;复有地狱,名曰铁衣;复有地狱,名曰千刃;复有地狱,名曰铁驴;复有地狱,名曰烊铜;复有地狱,名曰抱柱;复有地狱,名曰流火;复有地狱,名曰耕舌;复有地狱,名曰剉首;复有地狱,名曰烧脚;复有地狱,名曰啖眼;复有地狱,名曰铁丸;复有地狱,名曰诤论;复有地狱,名曰铁呋;复有地狱,名曰多嗔。

地藏白言:仁者,铁围之内,有如是等地狱,其数无限。

更有叫唤地狱,拔舌地狱,粪尿地狱,铜锁地狱,火象地狱,火狗地狱,火马地狱,火牛地狱,火山地狱,火石地狱,火床地狱,火梁地狱,火鹰地狱,锯牙地狱,剥皮地狱,饮血地狱,烧手地狱,烧脚地狱,倒刺地狱,火屋地狱,铁屋地狱,火狼地狱。如是等地狱。

其中各各复有诸小地狱,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号,各各不同。

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我今承佛威力,略说地狱罪报之事,唯愿仁者暂听是言。

普贤答言:吾已久知三恶道报,望仁者说,令后世末法一切恶行众生,闻仁者说,使令归佛。

地藏白言:仁者,地狱罪报,其事如是。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或有地狱,一向寒冰。或有地狱,无限粪尿。或有地狱,纯飞钑鑗。或有地狱,多攒火枪。或有地狱,唯撞胸背。或有地狱,但烧手足。或有地狱,盘缴铁蛇。或有地狱,驱逐铁狗。或有地狱,尽驾铁骡。

仁者,如是等报,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若广说地狱罪报等事,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苦楚,何况多狱。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问,略说如是。若广解说,穷劫不尽。

. 诗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 译文: 此时,普贤菩萨向地藏菩萨请求,希望他能为天界、龙族以及未来的众生,讲述关于人间世界以及在梵天之境受苦的众生所遭受的惩罚和报应。
  • 关键词: 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天龙四众、娑婆世界、阎浮提罪苦众生、地狱名号、恶报、末法、众生、果报。
  1. 诗句: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
  • 译文: 地藏菩萨回答说,他现在有佛的威神和大力加持,因此可以稍微讲述一下地狱的名称和那些恶报。
  • 关键词: 地藏、佛威神、大力、地狱名号、罪报、恶报。
  1. 诗句: 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
  • 译文: 仁者,在阎浮提的东面有一座山,它被命名为铁围山。这座山非常深邃,没有阳光和月亮的光芒。
  • 关键词: 阎浮提、铁围山、深沉、日月光。
  1. 诗句: 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复有地狱,名曰四角;复有地狱,名曰飞刀;复有地狱,名曰火箭;复有地狱,名曰夹山;复有地狱,名曰通枪;复有地狱,名曰铁车;复有地狱,名曰铁床;复有地狱,名曰铁牛;复有地狱,名曰铁衣;复有地狱,名曰千刃;复有地狱,名曰铁驴;复有地狱,名曰烊铜;复有地狱,名曰抱柱;复有地狱,名曰流火;复有地狱,名曰耕舌;复有地狱,名曰剉首;复有地狱,名曰烧脚;复有地狱,名曰啖眼;复有地狱,名曰铁丸;复有地狱,名曰诤论;复有地狱,名曰铁呋;复有地狱,名曰多嗔。
  • 译文: 还有更多的地狱存在,如极无间地狱、大阿鼻地狱、四角地狱、飞刀地狱、火箭地狱、夹山地狱、通枪地狱、铁车地狱、铁床地狱、铁牛地狱、铁衣地狱、千刃地狱、铁驴地狱、烊铜地狱、抱柱地狱、流火地狱、耕舌地狱、剉首地狱、烧脚地狱、啖眼地狱、铁丸地狱、诤论地狱、铁呋地狱以及多嗔地狱等。
  • 关键词: 极无间地狱、大阿鼻地狱、四角地狱、飞刀地狱、火箭地狱、夹山地狱、通枪地狱、铁车地狱、铁床地狱、铁牛地狱、铁衣地狱、千刃地狱、铁驴地狱、烊铜地狱、抱柱地狱、流火地狱、耕舌地狱、剉首地狱、烧脚地狱、啖眼地狱、铁丸地狱、诤论地狱、铁呋地狱和多嗔地狱。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不同名称的地狱及其相关的恐怖景象,展示了佛教对痛苦和苦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众生的警告,强调了因果报应的概念。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苦难的深刻反思和对解脱之道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教义中对于善行与恶行的严格区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