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曰:“既已悬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生有为,死也亏。公以其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奚稍问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
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庄子·杂篇·寓言》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哲理,展示了庄子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原文: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提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指孔子在六十岁时经历了六次变化,从一开始坚持的某些观点到最后可能完全否定了它们。译文:
庄子对惠子说:“孔子年纪六十岁的时候经历六次变化,开始所认同的观点,最终否定了。”赏析:
这段对话反映了庄子关于时间、观念变化和真理多面性的哲学思想。庄子认为人的观念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自然现象也是人之常情。原文: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惠子回应说:“孔子致力于追求知识和理解。”译文:
惠子回答说:“孔子勤奋努力,致力于知识的追求。”赏析:
惠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位学者或智者的形象,即他是一位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人。这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的重视。原文: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庄子接着解释孔子的行为,表示他对孔子的赞赏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无法达到的境界。译文:
庄子说:“孔子已经对此表示感谢,但他并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孔子曾经说过‘受到天赋的才华,然后才能重生’。他的言论就像律令一样响亮,他的言行都符合道德标准。利益和正义摆在面前,而好恶和是非直接让人口服心服。这样人们才会内心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敢妄自尊大。能够使天下归顺于他的统治,已经足够了。唉!我恐怕赶不上他。”赏析:
这一段展现了庄子对于圣人境界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圣人不仅言语有威仪,更重要的是内心能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平静。原文: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曾子在再次出仕前后的心态变化被描述,表明他对于权力和金钱的看法有所改变。译文:
曾子两次担任官职却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子说:“我亲自做官的时候,得到的俸禄有三釜;后来做官,虽然得到了三千钟,但我的内心却感到悲伤。”赏析:
曾子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于物质财富和权力的淡泊态度。他认为即使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不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原文:
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弟子向孔子询问:“像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罪名吗?”译文:
弟子问道:“像您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罪名的吗?”赏析:
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表达了自己对于名誉和责任的看法。他认为名声和责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去应对这些外在的评价和要求。
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文化修养,还揭示了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人生态度。通过对《杂篇·寓言》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