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 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 四摄众妓女 歌咏诵法言 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 无漏法林树 觉意净妙华 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 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 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 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 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 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 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 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 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 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 勇健无能逾 降伏四种魔 胜旛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 示彼故有生 悉现诸国土 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 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 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 形声及威仪 无畏力菩萨 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 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 天地皆洞然 众人有常想 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 俱来请菩萨 一时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 工巧诸技艺 尽现行此事 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 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 现作诸药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 现身作饮食 先救彼饥渴 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 为之起慈悲 化彼诸众生 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 立之以等力 菩萨现威势 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 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 畜生相食啖 皆现生于彼 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 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 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 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 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 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 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 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 为五通仙人 开导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 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 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 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 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 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 于无数亿劫 赞叹其功德 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 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痴冥无智者’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经文《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的,主要讲述了菩萨如何教化众生的故事。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分析:
-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 关键词:诸佛国、众生空
- 注释:虽然菩萨了解佛国的真谛,也知道众生的本质是空。
- 赏析:这里的“诸佛国”指的是佛陀所居住的理想境界,而“众生空”则是对佛教中的空性概念的阐述,强调一切有相(具体形态)的事物都是无常、无我、无法的。
-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
- 关键词:净土、教化
- 注释:菩萨经常在净土中修炼,并通过教化来启迪众生。
- 赏析:净土通常指一个理想化的环境,在这里修行者可以远离尘世烦恼。通过教化,菩萨不仅传授宗教教义,也引导人们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
-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 关键词:众生、形声、威仪、无畏力、菩萨、尽现
- 注释:各种形态各异的众生,包括他们的声音和仪态,都显现出了无畏的菩萨形象。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他们能够观察到众生的所有方面,并展现出他们的善行与智慧。
- 觉知众魔事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 关键词:觉知、魔事、示随、善方便智、随意、现
- 注释:菩萨觉察到众生所面临的种种困扰,并利用善巧的智慧帮助他们。
- 赏析:这里的“魔事”指的是世间的种种苦难和迷惑,菩萨用智慧去应对这些困难,帮助众生解决问题。
-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 关键词: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 注释:有时候菩萨会示现老年、疾病和死亡,以此来帮助众生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虚幻。
- 赏析:这种示现教导众生要超越对生死的恐惧,接受生命的无常,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 关键词: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 注释:有时菩萨会示现灾难的场景,使众生明白无常的道理。
- 赏析:通过这样的示现,提醒众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不应过于执着于过去或未来。
-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 关键词: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 注释:众多众生请求菩萨的到来,希望从他那里得到解脱和指引。
- 赏析:这反映了菩萨对于众生的关爱以及他们愿意为众生的利益做出牺牲的精神。
-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 关键词: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 注释:通过经典、咒语和手工艺等技艺,菩萨展示了他的无尽智慧和能力。
- 赏析:这些技艺不仅是修行的工具,也是传达佛法的方式,它们帮助众生更好地理解佛法,同时也丰富了众生的生活。
-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 关键词:世间众道法、悉、出家、解人惑、不堕邪见
- 注释: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和哲学观点,都在佛法之中有所体现。通过出家修行,人们可以消除内心的困惑,不被外界的邪见所影响。
- 赏析:这强调了佛教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它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 关键词:日月天、梵王世界主、地水、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 注释:有时菩萨作为光明的太阳和月亮,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有时他化身为水和大地,有时又化身为火焰。在灾难时期,他还会展示出医治疾病的能力。
- 赏析:这描绘了菩萨在不同情况下的多种化身和能力,展现了他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 关键词: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 注释:如果众生服用了这种药草,就可以消除疾病和痛苦。
- 赏析:这强调了佛法的实际效果,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得到验证的治疗方法。
-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 关键词:劫中、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 注释:在某些灾难时期,菩萨会化身为食物和水,拯救那些处于饥饿和口渴状态的人们。
- 赏析:这体现了菩萨对于众生的深切关怀,他愿意为了众生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 关键词:劫中、刀兵、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 注释:在战乱和纷争时期,菩萨以慈悲之心化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冲突。
- 赏析:这表达了菩萨对于和平与和谐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减轻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