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庙,每事问。
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是周游列国时,曾到鲁国去拜见过鲁定公。在一次会见中,鲁定公问孔子: “古者宗庙在立地,如无立地,可建庙于高地上。”孔子对曰:“有土而祭,尚何敬?有敬,斯有福焉。”意思是说:有了土地才去祭祀,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尊敬呢?只要恭敬了,就有福分。孔子的这一回答,表明了他对于宗庙建筑和祭祀的看法。
注释:
①论语·乡党篇第二十一章
②太庙:古代帝王、诸侯所建立或所享用的宗祠,用以供奉先祖神主。
③每事问:事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应谨慎从事。
赏析:
“入太庙,每事问”,这是孔子关于祭祀的名言。在封建时代,宗法制度盛行,祭祀祖先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事情,因此,孔子强调“每事问”是合情合理的。他以一个“问”字,把礼制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盛行,祭祀祖宗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事情。因此,孔子强调“每事问”是合情合理的。孔子认为,祭祀是人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因此要求子孙后代都要懂得礼仪知识,做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子还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要诚心诚意,严肃认真。
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等级森严,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不能自由发展。所以,孔子虽然强调“每事问”,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礼教的弊端。后来的儒家学者,更是把“三纲五常”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使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
从孔子的言行来看,他主张的是“仁爱之心”和“礼义之道”,而不是一味追求富贵荣华、权势地位。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和快乐,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否则就会失去做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