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全信于书,不如无书。我读《武成》时,仅取一二篇而已。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去讨伐至不仁,怎么会血流到杵上呢?”
注释: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子舆(待考),字子舆(待考),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尽信书: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话。
- 则:就,表示比较关系。
- 不如无书:不如没有书。
- 吾:我。
- 于:在……中。
- 武成:指《尚书·周书·武成》,是西周初期的一部重要文献。
- 二三策:指《尚书·周书·武成》中的两篇重要文献。
- 仁人:指有仁德的人。
- 无敌:没有对手,无法战胜。
- 以至仁伐至不仁:用最高的仁德去讨伐最不仁德的人。
- 何其:多么,多。
- 血之流杵:比喻战斗激烈,血流如杵。
赏析:
这是一首孟子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书籍和知识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的话,就不如没有书。他在《武成》中只取了两篇重要的文献,足以说明他对书籍的态度。他认为仁者无敌于天下,只有用最高的仁德去讨伐最不仁德的人,才能取得胜利。他用“血之流杵”来形容战斗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强调了战斗的重要性。这首诗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观念,即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