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曰:“有人,说:‘我善于陈兵列阵,我也善于战斗。’这是大罪啊!国君如果爱好仁德,那么天下就无敌了。国君向南方征伐北狄,北狄就会怨恨;国君向东征伐西夷,西夷也会埋怨。他们说:‘为什么落在我们后面?’武王讨伐殷商,动用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武王说:‘不要怕,我们是为你们百姓而战。’士兵们说:‘大王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是敌人,而是百姓的保卫者。’‘征’字的含义是正,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端正,哪里还用得着打仗呢?”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擅长布阵和战斗。’这是不对的。国君如果爱民,天下就无敌了。国君向南方征伐北狄,北狄就会埋怨。国君向东征伐西夷,西夷也会产生抱怨。他们说:‘为什么落在我们后面?’武王讨伐殷商时,出动战车三百辆,虎贲军三千人。武王说:‘不要怕,我们是为你们百姓而战。’士兵们说:‘大王的话是对的,我们不是敌人,而是百姓的捍卫者。’‘征’字的意思是‘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准则,不需要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正确。”
注释: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城市)人。
-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善:擅长,熟练。
- 后:落后。
- 奚:何,什么。
- 焉:怎么。
赏析:
本篇主要阐述了孟子关于战争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君主热爱百姓,那么天下就不会有敌人了。因为君王的爱民之心,能够赢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使国家处于不败之地。同时,孟子认为,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相反,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和矛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