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翻译】
臣听说,土地广大则粮食多,国家大则人多,兵力强则士勇。因此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注释】
- 谏逐客书:这是一篇批评秦国驱逐客卿的奏疏。“谏”,指劝说。“逐客”指赶走那些客居秦国的外邦人士。《战国策》中《楚策一》记载:“苏秦谓楚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故楚国之重,在乎令尹之尊也。”
- 太山不让土壤:比喻有远见的人不计较暂时的小利。
- 河海不择细流:比喻广博的人不挑小节。
- 王者不却众庶:意思是王者要包容百姓,不拒纳贤才。
- 黔首:指平民。
- 资:资助,援助。
- 内自虚:指内部空虚。
- 内树怨于诸侯:即在外树敌。
- 求国无危:希望国家没有危险。
【赏析】
本文是著名的政治家李斯所作的一篇劝谏文章,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即秦国应招揽各方人才,不应排斥外来客卿,否则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引用了中国古代的谚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秦国的政策的看法。他主张,秦国应该广纳贤才,而不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排斥外来的人才,这样只会让自己变得脆弱和虚弱。最后,他警告秦国不要因为对外的孤立而忽视了对内的问题,否则可能会引发外部的敌人和内部的不满,导致国家的危机。
这篇文章的语言简练有力,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