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
公子翬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翬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
◇桓公四年
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四狩也,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这首诗出自《诗经》的“桓公篇”,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诗的主题围绕着贵族之间的婚姻、礼仪和政治活动展开。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
  • “壬辰朔”表示农历的初一,而“日有食之”则是记录了一次日食事件。这里的“既”通常意味着结束或完成,可能在这里指的是日食事件结束后的第二天。这种记录展示了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重视。
  1. 公子翬如齐逆女。
  • “翬”是桓公的弟弟,这里说他到齐国迎娶女子(可能是公主或宗室女子)。这反映了古代的婚姻习俗,即通过政治联姻来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也显示了家族之间在婚姻方面的重视和尊重。
  1.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翬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 这段描述了齐侯送女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含义。齐国送女到鲁国是为了巩固两国的关系,但这种越境的行为是不恰当的。鲁侯在接待时的态度显示出他对齐国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两国间的友好交流。
  1.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 “聘”是古代的一种外交礼节,意为聘请或访问。这里指齐国派其弟弟来鲁国进行访问。这显示了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关系。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关系,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