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许元公。
九月,□众。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
盗杀陈夏彄夫。
十有二月,□众。◇哀公十四年
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哀公元年~十四年
诗句一: 葬许元公。
- 译文: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安葬了许国的元公。
- 注释: 许国,春秋时期小国;元公,国君的统称。
- 赏析: 诗中开头直接提及安葬事件,为全诗定下哀伤的基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贵族的哀悼之情。
诗句二: 九月,□众。
- 译文: 九月,民众集结。
- 注释: □,此处可能指的是某种仪式或活动。
- 赏析: 此句描绘了秋季时民间的集合情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或经济状态。同时暗示着政治动荡或社会不安。
诗句三: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以书?记异也。
- 译文: 冬十一月,东方出现彗星。彗星为何物?是天上的一颗星。它出现在东方是什么时候?早上出现的。为什么记载这一异象?因为这是一次异常的天象记录。
- 注释: 孛,指彗星;记异,即记录奇异的现象。
- 赏析: 该诗句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述,引入了“彗星”和“记异”的概念,增加了文本的科学色彩和历史价值。
诗句四: 盗杀陈夏彄夫。
- 译文: 盗贼杀害了陈国和夏国的官员。
- 注释: 彄夫,古代官职。
-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盗贼的出现往往与政治腐败和经济困难有关。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混乱和社会不安定的忧虑。
诗句五: 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 译文: 春季,在西部进行狩猎,捕获了麒麟。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因为这是一次非常罕见的事件。这与平常看到的野兽有何不同?这不是中国境内的野兽。那么是谁进行这次狩猎的?是那些采集薪柴的人。那些采集薪柴的人地位很低,为什么说这次狩猎很重要呢?是因为这次捕获的麒麟非常重要。为什么说这次捕获的麒麟非常重要?因为麒麟象征着仁爱和吉祥。如果有君主出现,麒麟就会出现。如果没有君主,麒麟就不会出现。如果有人报告说:“有带着角的怪兽。”孔子说:“谁来呢?谁来呢?”他一边擦拭眼泪一边抚摸着自己的衣服,泪水沾湿了他的袍子。颜渊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抛弃我。”子路死了,孔子说:“唉!上天要惩罚我。”在西部狩猎并捕获麒麟,孔子说:“我的学说已经走到尽头了。”《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的吗?这是因为它是祖先们所听说过的。他们所见的不同言辞,他们所听到的不同言辞,他们所传闻的不同言辞。《春秋》为什么在哀公十四年结束?回答说:“一切都已完备。”君子为什么要编撰《春秋》?是为了拨乱反正,回归正统。这难道不是接近《春秋》吗?那么人们是否认为《春秋》是正确或错误的呢?那些君子是喜欢谈论尧和舜的治国之道的吗?制作《春秋》的意义,是为了等待后来的圣人,并且君子这样做也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