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祕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诗句: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译文:
壁中的书籍,是鲁恭王毁坏孔子的家宅而得到的,其中包括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此外,北平侯张苍还贡献了《春秋左氏传》,各个州郡和地区也在山川间发现了鼎彝,它们上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都很相似。虽然这些书籍经过翻版,又传播到远方,但它们的详细内容还是可以大致了解的。然而世人大多对此表示非议,认为他们是出于好奇。于是有人故意篡改正本,在墙边虚设书籍,创作出不可理解的书篇,以迷惑世人。学子们都竞相解释文字、注解经书,争相声称秦朝隶书写的是仓颉时代的书法。他们说:“父子相传,怎么会改易呢?”却荒谬地说:“马头人形像长蛇,人持十则像斗,虫是屈曲中的象形。”廷尉解释法律时,竟用字来断罪,比如“苛人受钱”,“苛”字的“止句”部分。像这样错误的例子还有很多,都与孔氏古文不符,也和史籀有关。世俗儒生鄙夫玩弄自己熟悉的事物,被自己所熟知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通学的大学问,未曾见到字例条文。他们只看到旧日技艺并善于野言,将所学所闻视为深奥神秘之事,深入研究圣人的微言大义。又因为《仓颉》篇中说“幼子承诏”,便认为是上古帝王所作,文中有神仙术数的内容。他们如此迷惑不解,难道不荒谬吗?
注释:
- 壁中书者:指壁中的书籍或文献。
- 鲁恭王:古代鲁国的一个王爷。
- 坏孔子屋:指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家宅。
-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
- 北平侯张苍:西汉的一位诸侯王,曾向朝廷进献《春秋左氏传》。
- 郡国: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域。
- 鼎彝:古代祭祀用具,此处泛指文物。
- 前代古文:指古代的文字。
- 叵版:无法复制的版式。
- 仓颉: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
- 古文:古时的文字。
- 史籀:古代文字的另一种写法,这里指的是古文。
- 俗儒:指一般读书人。
- 鄙夫:粗鲁之人。
- 玩其所习:玩弄自己的熟悉事物。
- 蔽所希闻:被自己所熟知的事物所蒙蔽。
- 通学:广泛的学问。
- 字例条文:文字的规范和条例。
- 迷误不谕:迷惑不解。
- 悖哉:多么荒谬啊!
赏析:
该诗主要批评了那些对古籍进行篡改的人,认为他们出于好奇而伪造书籍,误导后学者,甚至歪曲圣人的原意。同时,诗人也揭示了一些学者因受到旧有的技艺和观点束缚,未能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这首诗表达了对学术严谨性和真理追求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古籍真伪鉴别能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