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赏析:
《史记·高祖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述了刘邦从起兵到建立汉朝的历史过程。文章详细记载了刘邦与项羽在垓下的决战,展现了刘邦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通过诸侯及将相的请求,突显了刘邦的功绩和地位。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叙述,展示了一个英勇果敢的帝王形象,以及他带领百姓走向繁荣昌盛的故事。
原文+翻译(分段):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译文:
五年,高祖与诸侯军队共同攻击楚军,最终在垓下与项羽决战。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负责前线,张良、周勃分别担任左右翼将军,刘邦位于最后方。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人。韩信率先出击,但由于不利的战术部署而失败撤退。张良和周勃趁机发起攻击,楚军因此陷入困境,韩信又乘机反攻,导致楚军大败于垓下。项羽的士兵们听到汉军的歌曲后,误以为汉军完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因而纷纷逃跑。这导致了楚军的全面溃败。后来,韩信率骑兵追击项羽至东城,斩杀敌军八万人,并逐渐平定了楚国的领土。刘邦则坚守鲁国,项羽未能攻克。最终,刘邦在定陶以北的汜水之阳即位,成为皇帝。
注释:
五年:此年为刘邦起兵反秦的第五年。
垓下: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淮阴侯:韩信的称号。
孔将军:韩信的别称。
费将军:韩信的另一位将领。
皇帝:指刘邦本人。
汜水之阳:泛指汜水河的南岸。
微细:刘邦起事时的地位较低。
平定四海:指消灭了秦朝及其残余势力。
绛侯、柴将军:绛侯和柴将军都是刘邦身边的亲信大臣。
鲁公:封号,用于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鲁国的君主项羽。
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地区。
沛公向西攻取土地:指的是刘邦在反秦战争中取得的成就。
进军关中:指刘邦率军西进关中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陈胜等起蕲:陈胜领导的起义军在蕲县起兵反抗秦朝。
项籍亦起吴广、孙武……英布皆就聚苏、浙之地:项籍起兵反抗秦朝,并与各地的起义军联合起来对抗秦朝。
章邯破杀陈涉立魏咎为相国……赵高已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章邯已破杀秦嘉等:描述了秦始皇死后,秦朝内部的动荡和混乱。
天下惟宁:全国安定下来。
改制易俗:改革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
作《高祖本纪》:编写《高祖本纪》,记录刘邦建立汉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