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曰:“公不若誉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诗句翻译

1 四十五年,西周的客人告诉秦王说:“您不如赞扬秦王孝心,借此机会让他为太后养地,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您就有了秦王的恩宠。如果秦王和您关系好,您一定是有功之人;如果不好,劝您入秦的人必定有罪。”

  • 注释: “不若”意为“不如”,“誉秦王之孝”意为“称赞秦王的孝心”。
  1. 五十八年,三晋(即韩国、赵国、魏国)与秦国对抗。西周命令其相国去秦国游说,因为秦国势力弱小,所以撤回了相国的使者。相国告诉他的客人们:“秦国的实力难以预测。秦国想要了解这三国的真实情况。您不如尽快去见秦王说‘请大王听一听东方的变化’,秦王一定会重视您。重视您,就是看重西周,西周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获取秦国的支持;齐国得到支持,那西周就拥有了齐国的支持:这样一来,西周就可以始终保持和秦国的良好关系。”
  • 注释: “三晋”指韩、赵、魏三个国家,“相国”是指西周国家的高级官员。
  1. 五十九年,秦国占领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感到恐慌,背叛了秦国,并和诸侯国约定联合起来,率领各国精锐部队从伊阙进攻秦国,让秦国无法通过阳城。秦昭王大怒,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到了秦国,叩头认罪,尽献出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作为赎罪的条件。秦昭王接受了这些献礼,将西周君送回了西周。
  • 注释: “倍秦”意为“背叛秦国”,“顿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为恭敬地认错。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涉及秦国、西周以及三晋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通过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如何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同时通过军事联盟来达到政治目的。此外,诗歌中还涉及到人物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