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彊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徵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徵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徵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徵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
周本纪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彊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于韩而听于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于南阳?周君将以为辞于秦。”西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徵甲与粟于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于是。臣能使韩毋徵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徵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徵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赏析: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是《史记》中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诸侯国的兴衰更迭。通过这段历史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末年的政治动荡、诸侯之间的纷争以及对外部势力的态度变化。其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
-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要攻打韩国,但周王朝担心得罪韩国而害怕秦国的侵略,因此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史厌建议周王不要直接拒绝秦国的要求,而是通过韩王来表达对东周的支持。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得罪秦国,又可以保持和东方国家的友好关系。
- 当秦朝召见西周君时,西周君为了避免被秦国攻击南阳,决定接受秦国的提议。然而,有人试图说服西周君拒绝这一要求,认为这会使得秦国更加轻视西周,最终导致西周的灭亡。但是,如果西周拒绝这一要求,秦国可能会转而攻击楚国或者其他国家。
- 在东周和西周的战争期间,韩军救援了西周。有人建议东周通过向韩王解释,让韩王出兵攻打自己的敌人。同时,还建议东周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多的宝物和土地。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巩固与韩的关系,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实力。
- 在楚围雍氏的关键时刻,韩王从东周征集了大量的武器和粮食。东周君主对此感到忧虑,于是召见了苏代并向他咨询如何应对。苏代给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即告诉韩王不必再向周提供武器和粮食,反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怒秦国,从而保护东周的安全和利益。
韩相国询问苏代是否能够继续得到东周的支持。苏代回答认为这样做只会让周国陷入困境,因为秦国会因此而更加愤怒,最终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因此,应该停止向东周提供武器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