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 注释与赏析
原文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韩王衰绖入吊祠,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注解与分析
- **51年: 将军摎(可能指的是白起)攻击韩国的阳城和负黍,共斩获四万名敌人。攻打赵国时,夺取了二十多个县,俘虏九万人。
- **53年: 天下来宾:指天下诸侯前来朝拜秦国,显示其在战国中的重要地位。
- **54年: 王郊见上帝于雍:在雍地祭拜上天,这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礼仪活动,显示秦国的权威和文化自信。
- **56年: 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昭襄王去世后,其子孝文王继位。孝文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并合葬于昭襄王的先王陵墓。
- **57年: 赦罪人:赦免有罪之人,表示秦国的仁德统治。
- **59年: 修先王功臣:修复和表彰先王的功绩和功臣,这有助于巩固政权和提升士气。
- **60年: 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通过赏赐和恩惠来加强与百姓的联系,提升国家凝聚力。
- **62年: 蒙骜伐韩:蒙骜是秦国的著名将领,此役显示其军事才能和扩张意图。
- **63年: 韩献成皋、巩:韩国向秦国献出领土,这显示了秦国的军事优势和对韩国的威慑。
- 67年: 置三川郡:设立新的行政区划,扩大秦国的地域控制力和影响力。
- 69年: 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魏国发动攻击被秦军击退,显示秦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
- 70年: 王龁攻上党:王龁进攻上党,虽然未能立即取得胜利,但也显示了秦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压力。
总结
这篇《史记》的记载展示了秦国从崛起到称霸天下的过程,以及秦始皇的统一大业。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如何通过一系列策略和军事行动逐渐扩展其领土和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战争和征服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叙述,它深刻地描绘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