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闲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诗句: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译文:章邯击败了项梁的军队后,认为楚国的军队不值得担忧,于是他率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将赵国打得溃不成军。
注释:本纪,即项羽的本纪,是《史记》中记录西楚霸王项羽生平事迹的重要篇章之一。章邯,秦朝名将,曾成功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后随刘邦征战。项羽(公元前232年或前243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世。
赏析:此诗通过叙述章邯与项羽之间的军事对抗,展现了秦末乱世中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诗中描绘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其力挫强敌、大败秦军的场面令人震撼。同时,诗中也揭示了项羽性格上的复杂性,既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和领袖魅力,也有优柔寡断、性情暴戾的一面,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极具戏剧性和争议性的历史人物。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秦末时期的政治动荡以及英雄们的命运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