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献其一于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与。子常谗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献其裘于子常;子常受之,乃言归蔡侯。蔡侯归而之晋,请与晋伐楚。
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䲡言康叔之功德,乃长卫。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蔡怨子常,子常恐,奔郑。十四年,吴去而楚昭王复国。十六年,楚令尹为其民泣以谋蔡,蔡昭侯惧。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二十八年,昭侯将朝于吴,大夫恐其复迁,乃令贼利杀昭侯;已而诛贼利以解过,而立昭侯子朔,是为成侯。
诗句翻译:
管蔡世家
[译文]
管叔鲜、蔡叔度是周文王子而武王的弟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亲是太姒,文王的正妃。他的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
诗句赏析:
此诗讲述了管叔鲜和蔡叔度作为周武王的弟弟的故事。他们与文王的其他儿子一起长大,并在武王去世后继续管理殷朝的遗民。尽管他们被封为诸侯,但他们仍然忠于周朝,并试图恢复被周武王推翻的殷商王朝的荣耀。
关键词句注释:
周文王子: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即周文王的儿子们。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西周的开国君主之一,也被称为“武王”,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改革。
纣子武庚禄父:指的是殷商末期的一位君主,名武庚,他在武王死后成为商朝的统治者,直到周公东征平定叛乱。
相殷遗民:治理殷商的遗民,意指安抚和统治那些曾经属于殷商王朝的人。
相周:辅佐周朝,担任重要职务或角色,帮助巩固周朝的政权。
封叔旦于鲁:将叔旦(周公旦)封在鲁地,即今天的山东一带,成为鲁国的建立者。
曹叔振铎:将曹叔振铎封在曹地,即现在的河南许昌附近,成为曹国的建立者。
霍:指地名,古代的封地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此诗通过对管叔鲜和蔡叔度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对周朝的贡献和忠诚。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