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长子桓公鲍立。
桓公二十三年,鲁隐公初立。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三十三年,鲁弑其君隐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桓公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厉公取蔡女,蔡女与蔡人乱,厉公数如蔡淫。七年,厉公所杀桓公太子免之三弟,长曰跃,中曰林,少曰杵臼,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
陈杞世家(节选)
文公元年,取蔡女,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长子桓公鲍立。桓公二十三年,鲁隐公初立。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三十三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为佗杀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为厉公。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译文:
- 文公在位的元年,娶了蔡国的美女,生下了公子佗。十年后,文公去世,长子桓公(名鲍)继位。
- 桓公二十三年,鲁国开始执政;二十六年,卫国杀害了国君州吁;三十三年,鲁庄公被弑;三十八年正月甲戌己丑,桓公鲍去世。桓公的弟弟佗,母亲是蔡女,所以蔡人为了佗杀了五父和桓公的太子免,并立佗为君,这就是厉公。厉公二年,生了敬仲完。
- 周朝的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让太史用周易来占卜未来,得到的卦象是观之否卦:“这象征着观察国家的利益,可以到王室去作宾客。这个国家会不会取代陈国拥有国土呢?不在这个,是在别的国家吗?不是这个人本身,是他的子孙。如果是在国外的,必定是姜姓。姜姓,是太岳的后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同时强大,现在陈国衰败,这个国家就会昌盛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陈杞国的兴衰过程,展示了历史变迁中的家族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中提到的人物如陈胡公满、厉公、敬仲完等,不仅是政治上的领导人,也是文化和家族传统的承载者。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复杂互动。此外,诗中还涉及到《周易》这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和宗教文献,显示了作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