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十三年,以骊姬故,重耳备蒲城守秦。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从此五士,其馀不名者数十人,至狄。

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原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于是遂行。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流亡他乡到重回故土,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不仅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更因为他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胸怀。以下是关于晋文公的诗句:

  1.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表达了对晋国疆域广大和人民归附的赞美。

  2. 《史记·晋世家》:“文公与舅犯谋,欲复入郑,道绝难之。于是使尽撤车乘自下齐以报郑,遂得入郑。” —— 描述了晋文公与舅犯为复国而努力的过程。

  3. 《左传·僖公五年》:“齐侯使公子无知代立,是后桓公卒,葬于正常。……” —— 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争斗。

  4. 《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 揭示了晋文公的智慧和远见,以及他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

  5.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四:一为奉法遵职,卫护陵园;二为展孝全忠,敬顺君命;三为竭股肱之力,效忠国家;四为国家存亡,不惜生命,赴汤蹈火。” —— 描述了赵衰作为晋文公重要谋士的忠诚与奉献。

  6. 《论语·卫灵公》:“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孔子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重耳的故事不仅是晋文公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决策,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