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葬之以一乘车。厉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迎公子周来,至绛,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是为悼公。辛巳,朝武宫。二月乙酉,即位。
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周之立,年十四矣。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于周,客死焉。寡人自以疏远,毋几为君。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赖宗庙大夫之灵,得奉晋祀,岂敢不战战乎?大夫其亦佐寡人!”于是逐不臣者七人,修旧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时功臣后。秋,伐郑。郑师败,遂至陈。
三年,晋会诸侯。悼公问群臣可用者,祁傒举解狐。解狐,傒之仇。复问,举其子祁午。君子曰:“祁傒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方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绛戮其仆。悼公怒,或谏公,公卒贤绛,任之政,使和戎,戎大亲附。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翟,魏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乃受之。冬,秦取我栎。
”`
悼公周,名捷,是晋襄公的少子。他的祖父是晋襄公,父亲为惠伯谈,而他自己则在14岁时被立为国君。悼公在位期间,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其历史背景深厚,涉及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以下是对《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中悼公周部分的分析:
即位初期的挑战:悼公即位时,面临着其父厉公厉公因政变被囚六日而死的局面。尽管困难重重,悼公仍迅速稳定局势并迎接公子周来晋,显示了其政治决断力。此外,悼公与大夫魏绛的关系处理上,也体现了其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外关系的发展:悼公时期,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得到了显著加强。例如,悼公在会诸侯时,能够正确识别并利用智 (即赵盾)的贤良,这有助于提升晋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内部改革的推动:悼公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国内的政治改革。他对不臣者进行逐出,并对功臣后施以德惠,如重修旧功,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强了国内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文化教育的重视:悼公不仅重视政治军事的发展,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建设。他鼓励文、襄之意,使得晋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交策略的成功运用:悼公在处理与郑国的冲突中,展现了其高超的外交技巧。通过适时的策略调整,悼公成功地使国家避免了进一步的军事冲突,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个人品德与政治智慧的结合:悼公周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不仅关注眼前的政治需要,还兼顾到国家长远的发展。他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智慧的结合,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史记·三十世家·晋世家》中的悼公周不仅是一个具备政治远见和领导力的君主,也是一个深受国人爱戴和尊敬的领袖。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不仅巩固了晋国的内部稳定,也促进了晋国与其他诸侯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晋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悼公周的个人品质和政治智慧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