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诗句及译文:
三十世家 · 孔子世家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
翻译:
季桓子的宠臣叫做仲梁怀,他和阳虎有嫌隙(结)。阳虎想要驱逐仲梁怀,但公山不狃制止了他。这年的秋季,仲梁怀更加骄傲,阳虎抓住了他。季桓子愤怒不已,阳虎便拘禁了季桓子,并和他订立盟约软禁了他。由于这样,阳虎更加轻视季氏的势力。季氏也僭越了鲁国的公室礼制,家臣掌握着国家大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的人都偏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再为官,退而研习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没有人不受他的教导。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在季氏中不得志,于是联合阳虎发动叛乱,想要废弃三桓的嫡系继承人(即三桓中的长子),改立自己的亲信阳虎所喜爱的庶出子弟,于是逮捕了季桓子。季桓子假装屈服,才得以脱身。定公九年,阳虎无法取胜,逃亡到齐国。这时孔子已经五十岁。
公山不狃用费这个地方背叛了季氏,派人召请孔子。孔子追随道义已经很久了,温文尔雅无所施展,无法自立为用,说:“周文王和武王起于丰邑、镐京而称王,现在虽然费邑小,难道就比不上吗?”想要前往。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召唤我的人难道仅仅是为了我吗?如果我被任用,那将成就东周的事业啊!”然而最终还是没有前往。
注释:
- 桓子:指季桓子。
- 仲梁怀:季桓子的亲信大臣。
- 阳虎:春秋末期鲁国权臣,与三桓家族有矛盾。
- 废三桓之适:废黜嫡系继承人。
- 陪臣执国政:指季氏等家臣掌握了政权。
- 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指鲁国内大夫以上至国君皆偏离正道。
-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曾担任鲁国大夫,后辞官讲学。
- 定公八年:春秋时期鲁哀公的第八年。
- 公山不狃(fǒu nì):春秋末期鲁国权臣。
- 费: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附近。
- 子路:孔子弟子之一,性格直率豪爽。
- 东周:指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国家,包括鲁、齐等地。
- 温温无所试:指孔子温文尔雅,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动荡以及各家族间的纷争。季桓子的宠臣仲梁怀与阳虎之间存在矛盾,阳虎企图驱逐仲梁怀,但被公山不狃阻止。随后公山不狃联合阳虎发动政变意图废除三桓的嫡系继承人,结果失败,逃往齐国。此时孔子已经五十岁,但他依然坚守原则,不愿意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尽管孔子受到邀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前往,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季桓子、公山不狃、阳虎等人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