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彊,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彊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趯趯毚免,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摺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翻译:春申君,楚国人,名叫黄歇,姓黄氏。周游各地学习知识,侍奉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华阳战败了他们,捕获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后来,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没出发,这时楚王派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天下莫强于秦、楚。
赏析:该诗出自《史记·七十列传》。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诗人通过对比楚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和相互攻击的忧虑之情。诗中描绘了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倾轧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诗歌主题:诗歌主要表达了战国时期国家间的争斗和纷争,特别是关注楚国与邻国之间的互动。通过描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策略,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局势。
诗歌风格:此诗采用了较为古朴的语言风格,通过简洁的句子结构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情感体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影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思考。其深远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