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诗句释义: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 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对他非常赞赏。
-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 到了南郑,有很多将领在路上逃亡,共计有几十人。
-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 韩信估计是萧何多次向汉王进言,汉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就逃走了。
-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之后,没有及时告诉汉王,而是亲自追赶。
-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 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到后非常愤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 过了一两天,萧何再次来到汉王面前,汉王一边愤怒一边高兴,责备萧何说:“你逃跑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 萧何回答说:“我不敢逃跑,我只是在追跑的那些人中。大王您知道的,韩信是最不容易得到的人。如果您想要继续统治汉中,那么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没有韩信您就无法商议大事。但是您必须考虑您的决策啊。”
-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 刘邦说:“我也想向东进攻,怎么能在这里长时间停留呢?”萧何回答说:“大王您的计划一定是要向东进军,如果能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那么韩信最后还是会离开的。大王如果想任命他为大将,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斋戒三天,设置祭坛,备办礼仪,这样才可以哦。”刘邦同意了萧何的建议。众将们都非常高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大将军。
-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当真正的大将军韩信被任命的时候,整个军队的人都感到震惊。
译文:
韩信经常和萧何谈论国家大事,萧何非常欣赏他。后来韩信到了南郑,有许多将领在路上逃跑了,总共有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多次向汉王进言,汉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没有及时告诉汉王,而是亲自追赶。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到后非常愤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再次来到汉王面前,汉王一边愤怒一边高兴,责备萧何说:“你逃跑了,为什么还要回来?”萧何回答说:“我不敢逃跑,我只是在追跑的那些人中。大王您知道的,韩信是最不容易得到的人。如果您想要继续统治汉中,那么没有必要用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没有韩信您就无法商议大事。但是您必须考虑您的决策啊。”刘邦说:“我也想要向东进攻,怎么能在这里长时间停留呢?”萧何回答说:“大王您的计划一定是要向东进军,如果能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那么韩信最后还是会离开的。大王如果想任命他为大将,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斋戒三天,设置祭坛,备办礼仪,这样才可以哦。”刘邦同意了萧何的建议。众将们都非常高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大将军。当真正的大将军韩信被任命的时候,整个军队的人都感到震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韩信的故事,展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的智谋和胆识,以及刘邦对待功臣的不同态度和方式。诗中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和转折,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策略。同时,也反映了汉初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