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诗句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译文
韩信行完礼节后,皇上坐在主位上。皇上问:“丞相多次向我提起将军,您有什么计策教我吗?”韩信感谢,然后问皇上:“如今东向争夺天下权力,难道不是项羽在领导吗?”汉王回答说:“是的。”韩信又问:“大王自己估量您的勇猛、强悍、仁爱和力量,跟项羽相比如何呢?”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不如他。”
注释
- 信:指韩信。
- 上坐:皇上坐着。
- 丞相:指张良。
- 项王:指项羽。
- 东乡:向东。
- 争权天下:争夺天下的权力。
- 岂非项王:岂不是像项羽那样?
-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大王自己估量自己的勇猛、强悍、仁爱和力量。
- 孰与项王:谁比得上项羽?
- 默然:不说话。
- 不如也:不如他。
-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
- 臣尝事之:我曾经侍奉过你(刘邦)。
-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请您说说项羽的为人。
- 喑恶叱咤:声音低沉而有力。
- 千人皆废:使一千人恐惧而不敢出声。
- 妇人之仁:妇人般的仁爱。
- 霸天下而臣诸侯:在天下称霸,并统治了诸侯。
-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没有定居在关内(长安),而是选择了一个富饶的城市彭城作为都城。
- 背义帝之约:违背义帝的命令。
- 以亲爱王:用亲情来统治。
- 诸侯不平:诸侯们心中不服气。
- 名虽为霸:名义上虽然是霸主。
- 实失天下心:实际上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 故曰其强易弱:所以说他的权势很容易衰弱。
- 诚能反其道:如果能改正错误的做法。
- 何所不诛!:没有什么不可以诛杀的。
- 三秦王:指的是张耳、韩王成和陈余三人。
- 秦将:指张耳、韩王成和陈余。
- 秦子弟数岁:秦国的子弟已经几年了。
- 所杀亡:所杀害的,丧失的。
- 欺其众降诸侯:欺骗自己的部下投降到其他诸侯那里。
- 至新安:到达新安这个地方。
- 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项羽欺骗地挖坑,活埋了二十多万投降的秦军将士。
- 唯独邯、欣、翳得脱:只有樊哙、夏侯婴、靳强三个人幸免于难。
- 秦父兄:秦朝的父老兄弟。
- 痛入骨髓:深深地感到痛苦。
-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您进入武关时,对百姓没有任何损害,也没有没收他们的财产。
- 除秦苛法: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苛的法律。
- 与秦民约法三章:与秦朝老百姓约定只实行三条法律。
- 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没有人不希望您统一秦朝的。
- 于诸侯之约:按照诸侯之间的约定。
- 大王当王关中:您应该住在关中地区。
- 关中民咸知之:关中地区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
- 大王失职入汉中:大王因失职被贬到了汉中。
- 秦民无不恨者:秦朝的老百姓无不怨恨大王。
- 举而东:率领军队向东去。
-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三个国家可以派传单就平定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邦与韩信的对话,其中包含了对项羽的评价以及刘邦对自己实力的看法和战略安排。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喑恶叱咤”,“妇人之仁”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同时也通过对话展现了双方的思想交锋。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增加了文学性和深度。整体而言,这是一篇结构紧凑、内容丰富且语言优美的作品,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政治和军事问题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