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翻译:
- 译文:于是有人绑缚广武君而致戏下,韩信便解开他的束缚。他向东面向坐,向西方面向站,拜师学习。诸将献出首级投降,休息之后,都来祝贺。韩信因此询问道:“兵法上说‘背向山陵、面对水泽’。如今将军命令我们反背着水列阵,说是要击败赵军并共同进食。但我们不服气。然而竟然能获胜,这是什么策略?”韩信说:“这是在兵法中,只是各位没有理解罢了。兵法上不说‘陷入绝地才能得生’吗?况且我并不是一直得到士大夫的庇护,这叫做‘驱赶市井人作战’,形势不把他们置于死地,人们就会自行作战;现在给他们生地,他们都逃跑了,怎能再使用呢?”诸将都服气说:“好。这不是我们所能达到的。”
- 注释:
- 赏析:韩信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兵法深刻的理解,他认识到只有将士兵置于死地,他们才会自求生存。这种策略不仅适用于军事,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赏析:韩信在《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中的表现和决策,反映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他通过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战术,使得原本看似不利的局面转为有利。这种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战役中,更体现在他对士兵的关心和信任上。他深知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压力,所以选择给予他们生地而不是逼到绝境,这样的决策赢得了士兵的心,也使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段历史还告诉我们,领导者的智慧和魄力对于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韩信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他出色的指挥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同时,他也注重士兵的感受和需求,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使他的部队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韩信的故事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下属的关心和理解,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