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这是一首楚汉战争期间的诗歌,具体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淮阴侯列传》。”}
诗句:

  1.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译文:楚国频繁派遣奇袭部队渡过黄河攻击赵国,赵王张耳和韩信来回援救赵国,因此平定了赵国的城市和领地,并派兵前往汉国。

  2. 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
    译文:楚国正紧迫地包围汉高祖刘邦在荥阳,汉高祖刘邦向南突围,逃到了宛县和叶县之间,得到了黥布的帮助,然后逃往成皋,而楚国又重新紧迫地包围了他。

  3.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译文:六月初,汉高祖刘邦从成皋东渡黄河,独自与滕公一起,跟随张耳的军队驻扎在修武。到达后,他早晨自称是汉朝的使者,冲进了赵国的军队营垒。这时,赵将张耳和韩信还没起床,他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们的兵符和指挥权,用旗帜召集将领们,替换了他们。当韩信和张耳醒来时,才知道是汉高祖刘邦来了,非常吃惊。

  4. 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译文:汉高祖剥夺了两人的军权,立即命令张耳守卫赵国的土地。同时,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赵国剩余的军队攻打齐国。

注释:

  1. 这首诗记录了楚汉战争期间的一系列事件。
  2.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表明楚国频繁使用奇袭战术攻击赵国。
  3. “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反映了赵王张耳和韩信为了救援赵国所做的努力。
  4. “发兵诣汉”说明赵国向汉王刘邦的军队提供支持。
  5. “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指出楚国正在紧迫包围汉高祖刘邦所在的荥阳。
  6. “六月,汉王出成皋”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在六月初离开成皋的情景。
  7. “独与滕公俱”表示汉高祖刘邦单独与滕公(可能指的是滕公报)一同行动。
  8. “从张耳军修武”指汉高祖刘邦跟随张耳的军队驻扎在修武。
  9. “至,宿传舍”表明刘邦抵达目的地并在那里过夜。
  10. “晨自称汉使”描述刘邦在清晨冒充自己是汉朝的使者。
  11. “驰入赵壁”展示了刘邦如何迅速进入赵国军队的阵营。
  12. “夺其印符”显示刘邦是如何迅速控制军队并接管指挥权的。
  13. “易置之”意味着更换军队中的军事指挥官。
  14.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描绘了当韩信和张耳醒来时意识到汉高祖刘邦的到来。
  15. “大惊”表达了他们对于汉高祖突然到来的惊讶之情。
  16. “汉王夺两人军”指出汉高祖刘邦剥夺了两人的军权。
  17. “拜韩信为相国”说明了韩信被正式任命为国相。
  18.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表明韩信负责收集赵国剩余未发动进攻的军队去攻打齐国。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记录了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事件,特别是刘邦如何巧妙地利用政治策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诗中展现了刘邦的智慧和决断力,以及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诗人不仅传达了历史的真实场景,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领导者的赞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