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丞相卒,黄丞相代。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与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微贱时会于客家,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其后三人竟更相代为丞相,何见之明也。
黄丞相霸者,淮阳人也。以读书为吏,至颍川太守。治颍川,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风晓令自杀。化大行,名声闻。孝宣帝下制曰:“颍川太守霸,以宣布诏令治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狱中无重囚。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徵为京兆尹而至丞相,复以礼义为治。以丞相病死。子嗣,后为列侯。黄丞相卒,以御史大夫于定国代。于丞相已有廷尉传,在张廷尉语中。于丞相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
韦丞相玄成者,即前韦丞相子也。代父,后失列侯。其人少时好读书,明于诗、论语。为吏至卫尉,徙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数年,病死。孝元帝亲临丧,赐赏甚厚。子嗣后。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沉,而见谓谄巧。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而后失之;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岂不命哉!相工其先知之。韦丞相卒,御史大夫匡衡代。
诗句及译文
邴丞相卒,黄丞相代。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与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微贱时会于客家,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其后三人竟更相代为丞相,何见之明也。
黄丞相霸者,淮阳人也。以读书为吏,至颍川太守。治颍川,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风晓令自杀。化大行,名声闻。孝宣帝下制曰:“颍川太守霸,以宣布诏令治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狱中无重囚。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徵为京兆尹而至丞相,复以礼义为治。以丞相病死。子嗣,后为列侯。黄丞相卒,以御史大夫于定国代。于丞相已有廷尉传,在张廷尉语中。于丞相去,御史大夫韦玄成代。
韦丞相玄成者,即前韦丞相子也。代父,后失列侯。其人少时好读书,明于诗、论语。为吏至卫尉,徙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君免,为御史大夫。于丞相乞骸骨免,而为丞相,因封故邑为扶阳侯。数年,病死。孝元帝亲临丧,赐赏甚厚。子嗣后。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沉,而见谓谄巧。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而后失之;复自游宦而起,至丞相。父子俱为丞相,世间美之,岂不命哉!相工其先知之。韦丞相卒,御史大夫匡衡代。
注释详解
邴丞相卒,黄丞相代: 邴丞相去世后,黄丞相接替了他的职位。
邴丞相(可能是邴吉)是前文提到的三位丞相之一。
“代”指的是继任某人的职位或职责。
这里强调了黄丞相接替了邴丞相的位置,并开始担任重要职务。
田文善相工: 田文是一个善于观察人相貌的职业人士。
田文观察到这三位丞相都具备担任丞相的潜质。
他的观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实,他们确实成为了丞相。
颍川太守: 黄丞相担任颍川太守一职,负责治理当地的行政事务。
“颍川”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
礼义条教: 黄丞相通过推行礼义来教化百姓。
“条教”指的是具体的规章制度或者教育方法。
“化”在这里意味着影响或改变。
黄丞相致力于通过道德和法律来引导人民行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犯法者: 黄丞相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得民众不敢犯罪。
“风晓令”可能是指通过宣传教育来警告人们不要违法。
政策包括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鼓励守法行为。
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犯罪率,提高了社会秩序。
化大行: 黄丞相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行”在这里表示实施或执行。
社会风气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安宁。
赐爵关内侯: 黄丞相因其政绩被封为侯爵。
“赐爵”是指皇帝赐予的爵位。
“关内侯”是一种封爵,级别仅次于诸侯王。
这表明黄丞相在朝廷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荣誉。
征为京兆尹而至丞相: 黄丞相最终升至更高的官职——京兆尹,然后升任丞相。
“征”在这里表示任命或召唤。
“京兆尹”是古代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负责京城的行政管理。
“至”表示达到或成为。
这个晋升过程体现了黄丞相政治生涯的成功和成就。
病死: 黄丞相在担任丞相期间不幸去世。
“病死”通常指自然死亡,没有疾病或其他严重原因导致死亡。
这表明黄丞相在职期间健康状况不佳或遭受了某种打击。
予嗣后: 由于黄丞相的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
“予”表示给予或授予。
“嗣”在这里指的是继承或接替。
“后”通常用于表示次序或顺序。
“予嗣后”意味着黄丞相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和责任。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邴、黄、韦三位丞相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和转变。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和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传承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对邴、黄、韦三位丞相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和转变。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和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传承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