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后百有馀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其后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郤。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后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出舆彭彭,城彼朔方”。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诛子带,迎内周襄王,居于雒邑。
以下是对《史记·匈奴列传》逐句释义:
- 先祖起源:
-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被称为淳维。这表明匈奴与中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文化传承。
- 历史变迁:
- 唐尧、虞舜之前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这些族群随着畜牧季节而转移。
- 社会组织:
- 匈奴的社会形态和组织特点也值得注意。他们的社会组织可能较为灵活,能够根据环境和需求调整策略。
- 经济生活:
- 匈奴的经济基础以畜牧业为主,他们饲养的牲畜包括马、牛、羊等,还有特有的珍奇动物如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等。
- 生活方式:
- 匈奴人的生活随水草迁徙,没有固定的城郭和固定的耕地产业。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使得他们更加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 文化特点:
- 匈奴人的文化特点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即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政治制度:
- 匈奴的政治制度可能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文书制度,而是通过言语和行动来维系社会秩序。
- 战争观念:
- 匈奴人的战争观念可能与传统中原王朝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和即时的胜利,而不是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 战争态度:
- 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充满了戏剧性和不确定性。这种长期的战争状态不仅考验着两国的军事力量,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
- 战争结果:
- 太史公司马迁对汉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反映出他对这场冲突的深刻理解和历史评价。他的记载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政策和民族关系的反思。
《史记·匈奴列传》不仅是一篇关于匈奴历史和文化的文献,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匈奴人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与中原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生存策略。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