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诗句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译文

在那个时期,东胡强大而月氏兴盛。匈奴的单于名叫头曼,因为头曼不敌秦国,被迫向北迁移。过了十多年,即秦始皇去世后,诸侯纷纷反叛秦国,中原地区陷入混乱之中,原本被秦国迁移到边境戍守的民众也都重新返回,这让匈奴人得以放松,并且逐渐越过黄河,与中原的边界重新相接。

注释

  • 当是之时:此时。
  • 东胡强而月氏盛:东胡和月氏两个部族当时都很强盛。
  • 匈奴单于曰头曼:匈奴的单于叫做头曼。
  • 不胜秦:无法战胜秦国。
  • 北徙:向北迁移。
  • 十馀年:十余年以后。
  • 蒙恬死:指秦始皇时期的将领蒙恬去世。
  • 诸侯畔秦:诸侯背叛了秦国。
  • 中国扰乱:中原地区因战争而动乱不安。
  • 适戍边者皆复去:被派往边疆驻守的人全部返回。
  • 匈奴得宽:匈奴人因此得以宽慰。
  • 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又逐渐越过黄河,与中原的旧有边界相接。

赏析

《史记·匈奴列传》通过详细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匈奴从兴起到与中原关系紧张的历史过程。司马迁通过这段历史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也反映了司马迁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观。

  1. 历史背景:匈奴的历史发展与其与中原地区的互动紧密相关。从夏、商、周到秦朝,匈奴经历了多次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变动,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匈奴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

  2. 人物描绘:文中对头曼、冒顿等人物的形象塑造生动传神,通过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展示了一个部落的兴衰起伏。特别是冒顿的机智与果断,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儿子成长为能够左右战局的重要人物。

  3. 战争与和平:司马迁通过对战争的描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破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向往。战争虽然带来了短暂的胜利,但长期的冲突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4. 文化交融: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也是这篇文章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更体现在双方人民的思想观念中。

  5. 历史评价: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对汉武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战争虽然带来了短期的胜利,但最终却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和更多的损失。这种评价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