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戊子,罢卫思后园及戾园。冬十月乙丑,罢祖宗宙在郡国者。诸陵分属三辅。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又罢先后父母奉邑。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效泰畤。
三月,上幸河东,祠后土。
秋,颍川水出,流杀人民。吏、从官县被害者与告,士卒遣归。
冬,上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
诗句译文:
汉元帝在位十六年,享年三十三岁。他性格宽厚而尊重儒术,喜欢儒家学说。他的母亲是恭哀许皇后,宣帝微贱时生于民间。年二岁时,宣帝继承帝位,元帝年八岁时,被立为太子。他长大后,宽厚仁爱,喜爱儒家文化。他看到宣帝所用的法吏们以名责实、尊君卑臣来弹治天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都因犯讥刺君上之罪而被诛戮,元帝平时常在侍奉时从容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应用儒生。”宣帝动怒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二道交替使用,为何要专行仁政,效法周朝呢?况且一般儒生不能用所学结合实际,喜欢厚古薄今,使人惑乱于名实,不知所从,那怎么能委以重任! ”于是叹道:“乱我刘家朝纲的,将是太子啊! ”由是就疏太子而爱淮阳王。宣帝说:“淮阳王明于察断而爱学法律,应继承我的事业。”淮阳王的母亲张婕妤更得宠。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析:本句出自《汉书·元帝纪》,描述了汉元帝对儒家文化的喜好及政治上的宽容态度。诗中“多材艺”表明其具有丰富的才能和技艺,而“善史书”则反映了他对文学和历史的深厚兴趣。
- 历史背景:汉元帝(刘奭),即西汉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然而,这一时期也面临着外患和内部权力斗争的挑战。
- 文化影响:作为一位好学的君主,汉元帝的政策和文化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的文化繁荣。他的宽容政策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和政治态度。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汉书·元帝纪》中的诗句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