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娄敕公卿,日望有效。至今有司执政,未得其中,施与禁切,未合民心,暴猛之俗弥长,和睦之道日衰,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是以氛邪岁增,侵犯太阳,正气湛掩,日久夺光。乃壬戌,日有蚀之,天见大异,以戒朕躬,朕甚悼焉。其令内郡国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夏六月,诏曰:“间者连年不收,四方咸困。元元之民,劳于耕耘,又亡成功,困于饥馑,亡以相救。朕为民父母,德不能覆,而有其刑,甚自伤焉。其赦天下。”
秋七月,西羌反,遣右将军冯奉世击之。
八月,以太常任千秋为奋威将军,别将五校并进。
三年春,西羌平,军罢。
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
《汉书·纪·元帝纪》: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
- 引言
- 汉元帝刘奭即位后,政治上未能有效施政,导致百姓苦不堪言。
- 诗中通过描述日蚀现象,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混乱和民生的困苦。
- 日蚀之象与象征意义
- 文中提及的“日蚀”现象,象征着朝廷的昏暗和无能。
- 日蚀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天象,也隐喻了皇帝的统治危机。
- 皇帝的自责与反思
- 诗中提到皇帝因阴阳不调而感到忧虑,这反映了皇帝对自身治理不善的自我批评。
- 皇帝在诗中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朝政问题与社会状况
- 诗中反映了朝廷官员之间的争斗和政治上的腐败。
- 描述了连年水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 民间疾苦与民心所向
- 诗中提到民众因为连年收成不佳而生活艰难,缺乏帮助。
- 朝廷虽然号称为民父母,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
- 对策与改革呼声
- 诗中表达了一种对改革的强烈呼声,希望皇帝能采取措施改善现状。
- 诗人希望通过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来唤起皇帝对国家大计的注意。
- 结论
-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当时代政的深刻反思。
-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