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行幸雍,祠五畤。

夏四月,有星孛于参。诏曰:“朕之不逮,序位不明,众僚久旷,未得其人。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阴阳为变,咎流万民,朕甚惧之。乃者关东连遭灾害。饥寒疾疫,夭不终命。《诗》不云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其令太官毋日杀,所具各减半。乘舆秣马,无乏正事而已。罢角抵、上林宫、馆希御幸者、齐三服官、北假田官、盐铁官、常平仓。博士弟子毋置员,以广学者。赐宗室子有属籍者马一匹至二驷,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鳏、寡、孤、独二匹,吏民五十户牛、酒。”省刑罚七十余事。除光禄大夫以下至郎中保父母同产之令。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冬十二月丁未,御史大夫贡禹卒。

诗句:

三月,行幸雍,祠五畤。

译文:

四月间,有流星在参宿出现。皇帝下诏说:“我自身能力不足,序位不明,众僚长期空缺,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老百姓对此非常失望,上感天象之变,阴阳为之改易,灾祸流布到万民百姓,朕感到非常忧虑。之前关东接连遭受灾害,饥寒疾病,夭折不终命。《诗》不云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因此现在命令太官不得每日杀生,所备食物各减半。为天子御驾的马匹也无需劳碌正事即可。取消角抵、上林宫、馆希御幸者、齐三服官、北假田官、盐铁官、常平仓。博士弟子不必设置员额,以便扩大学者的范围。赏赐宗室子孙中属籍者马一匹至二驷,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鳏寡孤独二匹,吏民五十户牛、酒。”减少刑罚七十多项,废除光禄大夫以下至郎中保父母同产之令。使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可以通籍为大父母、父母、兄弟。

注释:

  1. 三月 - 表示一个特定的月份,用于说明皇帝的行动发生在春季的三个月内。
  2. 行幸雍 - 指的是皇帝巡游到雍县进行祭祀活动,雍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祭祀场所。
  3. 祠五畤 - 祭祀五种神灵,畤是古代祭坛的意思,五畤则表明皇帝对多个神灵的祭拜。
  4. 四月 - 表示另一个具体的月份,指出了皇帝诏书下发的时间点。
  5. 有星孛于参 - “孛”是一种天文现象,即彗星在天空中出现的小碎片状光斑。“参”指参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用来标记星座的一个名称。这句话描述了一颗流星出现在参宿的现象。
  6. 诏曰 - 皇帝下诏的开头词汇,表示这是皇帝的直接指令或谕令。
  7. 朕之不逮 - 意为“我的才能不足以治理国家”。
  8. 序位不明 - 指官员的排序和职责分配不清楚。
  9. 众僚久旷 - 表示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官员来填补空缺。
  10. 元元失望 - “元元”指的是普通百姓,此处指人民因朝廷混乱而感到失望。
  11. 上感皇天 - 表示皇帝感受到上天的不满或者警告。
  12. 阴阳为变 - 阴阳变化指的是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13. 咎流万民 - 指灾害或不幸影响到广大民众。
  14. 朕甚惧之 - 表示皇帝对于当前状况感到非常害怕和担忧。
  15. 乃者 - 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16. 关东连遭灾害 - 指关东地区连续遭受自然灾害。
  17. 饥寒疾疫 - 形容因饥饿、寒冷、疾病和疫病导致的生活困苦。
  18. 夭不终命 - 指寿命短暂或早逝。
  19. 《诗》不云乎 - 引自《诗经》,表示引用经典文献中的名言。
  20. 匍匐救之 - 意指尽力救助处于困境或受难之中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汉宣帝刘屈氂时期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动荡。诗中提到的“以儒治国”政策体现了汉宣帝时期政治上的一大特色,即利用儒家经典来规范和管理国家。然而,由于皇帝本人性格温和,且多用文法官僚处理事务,导致朝廷内部缺乏强有力的领导,许多重要事务处理得不够及时或有效。此外,皇帝还频繁地使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来安抚民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