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宫令长丞,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汉书·表》中的“百官公卿表”是研究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详细记录了秦汉时期的官职体系和官员任免变动。下面是对《百官公卿表上》的逐句解读:
- 太傅官位及其沿革:
- 太傅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种高级官职,始于周公旦。
- 在汉代初期,太傅被金紫绶,后因王莽改革而废置,东汉恢复,到哀帝时再次废除。
- 太师、太保与三公的关系:
- 太师、太保都是古官,分别掌理礼仪和军事。
- 太师位在太傅之上,太保次之,前后左右将军则掌管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
- 汉朝初年官职变动:
- 自汉文帝时期起,汉武帝开始设立“五经博士”,即太常寺下有太常、太卜、太祝、太宰、太史等六令丞,以及均官、都水两长丞,还有宗庙寝园食宫令长丞丞,以及雍太祝令丞令丞,五畤各尉、祭酒等。
- 太傅的地位与职责:
- 太傅位列三公之上,负责辅佐帝王和掌管礼法。
- 太傅还负责教育和指导青年官员。
- 历代沿置情况:
- 三国时期曹魏设有四位太傅,分别是司马懿、钟繇、司马孚和钟会。
- 晋朝也设有太傅。
- 著名太傅事迹:
- 贾谊曾任太傅,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 赵熹曾担任太傅,他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 官职变迁与职位升降:
- 太傅的职官品级在西汉时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金紫绶到后来的金印紫绶,再到东汉时期的金章紫绶。
- 太傅的任免往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转变。
- 其他重要官职简介:
- 前后左右将军是汉朝的军事职务,负责统领兵马及四方蛮夷。
- 列将军也是军事职位,负责指挥地方军队。
- 九卿是中央各部的总称,包括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大理、将作少府、大司农、太尉等职位。
- 三辅指的是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分别管理着长安城周围的三个区域。
《汉书·表》中关于百官公卿的记载为现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行政管理制度。通过对这些官职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洞察汉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运作的模式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