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户十七万二千八十六,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有工官。汶水出莱毋,西入济。县二十四:奉高,有明堂,在西南四里;武帝元封二年造。有工官。博,有泰山庙。岱山在西北兖州山。茬,卢,都尉治。济北王都也。肥成,蛇丘,隧乡,故隧国。《春秋》曰“齐人歼于隧”也。刚,故阐。莽曰柔。柴,盖,临乐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池水。又沂水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青州浸。梁父,东平阳,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二,行九百四十里。莽曰桓宣。莱芜,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幽州浸。又《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泲。汶水,桑钦所言。巨平,有亭亭山祠。嬴,有铁官。牟,故国。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莽曰蒙恩。华,莽曰翼阴。宁阳。侯国。莽曰宁顺。乘丘,富阳,桃山,侯国。莽曰裒鲁。桃乡,侯国。莽曰鄣亭。式。

**泰山郡**- **高帝置**:泰山郡最初是高帝刘邦时期设立的行政区。    
- **属兖州**:隶属于当时的兖州刺史部,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 **户十七万二千八十六**:泰山郡在汉初有十七万户、二千八百六十六口人。    
- **口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四**:人口达到了七十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人。    
- **工官**:泰山郡设有工官,负责制作各种手工业品。    
    
**汶水**    
- **出莱毋**:汶水源自今天的山东莱芜市一带。    
- **西入济**:水流向西流入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境内的济水。    
- **县二十四**:泰山郡下辖二十四个县。    
- **奉高**:县城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境内,有明堂建筑遗址。    
- **武帝元封二年造**: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建造的明堂。    
- **博**:博县城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境内,有泰山庙。    
- **岱山在西北兖州山**:岱山县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境内,岱山位于该区的西北部。    
- **茬**:茬县城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卢城县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境内,都尉治指的是汉代的郡级军政机关所在地。    
- **济北王都也**:济北国是汉武帝时期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境内设置的一个诸侯国。    
- **肥成**:肥城县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境内,是蛇丘的所在地。    
- **故阐**:故城县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境内。    
    
**《汉书》原文及翻译**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壄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
从前在黄帝时教导人们制作船和车来帮助到达道路不通的地方,黄帝也因而遍行天下,规划万里疆域,把田野划分为州,得到土地百里的国家有一万个区域。这是《易经》中所称的“先王建立万国,亲近诸侯”,以及《尚书》中所说的“协调统一万国”的真实写照。

**赏析**    
- **历史背景**: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观念,强调了皇帝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对各地实施有效统治的决心和智慧。    
- **文化内涵**:《汉书》通过描述古代帝王对交通与领土管理的重视,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整体布局和地方管理的深刻理解。    
- **象征意义**: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里象征着古代中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开始。而“舟车以济不通”、“方制万里”、“画壄分州”这些描述,则体现了古人对于交通发展和地理划分的智慧。    
- **历史影响**:这段历史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